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2/2页)

很少与外界有什么交流。

即便缴纳的赋税也不多,不过一两千石而已。

并不是说宁化县的赋税只有这么多了。

而是大明体制之下,赋税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转运,一部分是留存。

转运又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京运,就是运输到京城的,如漕运,就是典型的京运,再又是边运,就是运输给边疆的,再有就是转运。就是从内地某处转运到某处。

而宁化县的赋税,大部分都转运到福州府之中的。

但是赋税转运却是一个苦差事。

如果用一条鞭法,从运粮变成运输银两,对百姓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减负行动。

但是在宁化县这个地方,却是万万不能用的。

让宁化县的老百姓交粮食尚可,毕竟虽然宁化县的土地单薄了一些,总是有一些收成的,从土里刨食,还是能刨出一点粮食的。

但是如何从土地刨出银子,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让百姓缴纳粮食之后,再缴纳赋税,几乎将百姓生生给逼死。

毕竟,宁化这个地方能有几家粮商,这些粮商无不与这些大姓有关,想想也清楚,宁化县穷乡敝土的,又不是交通要道。

谁傻子一般来这里经商。这里的收的粮食,要运出去非蚀本不可。

而且李东阳又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里的银价太高了。

高到什么地步。

李东阳来当官之前,为了以被万一,从家里拿来一两百两银子,这将李家的积蓄掏出了一大半了。

随身携带,不敢动用,唯恐有一个闪失之后再动用。

李家在北京城之中,也不是什么富豪。李东阳不过是军户出身,考上进士才几年。这一笔钱大多是李东阳的几年俸禄,再加上家中几亩薄田的收益而已。

在北京城之中,如李东阳这般的人家,绝对不在少数。

但是李东阳到了宁化县才发现,他居然成为宁化县之中最富有的一撮人之一。

这里的一两银子,要比北京城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超过不知道多少,特别是在人力上。这也是福建江西人口密度位居大明之冠的绝好证明。

折银,在很多地方是一项减税行动。但是在宁化县这样的地方,却是一个加税的行为。

这让李东阳内心之中矛盾不已。

他当然知道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试行一条鞭法。只是他显然小看了,朝中某些人老辣的目光。

几乎在选中这个县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想在宁化县推行一条鞭法,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宁化百姓有钱了再说,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昧着良心,好官我自为之,管他百姓死活?

这也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被那么多人反对的原因。

他们倒不是看不出张居正的办法好,而是一条鞭法不适应于很多地方。

只是大明行政能力,统一推行一个法度,就已经很吃力,如果再让下面各行其是,按照他们地方特色分别改良,只会弄得群魔乱舞,更不成样子。

只是要让李东阳昧着良心,做这事情,他根本过不了他心中那一道坎。

而让宁化百姓手中有银子,这一件事情岂是一年两年能做到的,李东阳的任期只有三年而已。

而且北京那边还有不知道多少等着消息。

不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李东阳更知道,他如果一道反对在宁化县实行一条鞭法的奏疏上去,可以想像,上辜负了刘定之一系列人,下失望于陛下,今后的政治前途就算完了。

一时间将李东阳陷入两难之中,不知道该如何进退。似乎进也不能,退也不能陷入死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