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3页)

竞争总是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

这下,再也没人敢懈怠了。

-

大秦如今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很快就达到了现代二十世纪的水平。

到了这个时候,按理说科技的发展应该逐渐放缓。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挖煤的时候,在煤矿附近发现了石油的存在。

石油黑乎乎的,还有非常浓烈的气味,若是沾到手上或衣服上便跟长在上面了一样,根本就洗不掉。

他当时还以为是要命的东西,为此还特意去找了大夫。

但大夫说他身体很健康。

他又等了好几天,发现确实没有半点异状,这才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煤矿的负责人。

负责人跟着工人过去看了一眼,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但负责人比工人更好的是,他有咸阳城的联系方式。在确定石油暂时无害后,想到它是在煤矿附近挖出来,也许也有什么了不得的作用,于是将石油的存在用电报发送到咸阳。

咸阳城负责对接的人看到电报后,又将其发送给了相里悟。

——煤矿的采集与许多相关器具都是墨家子弟负责,所以一旦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他们一般都直接去找墨家子弟。

但相里悟等人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相里锋看过石油的描述后,总觉得这东西有大用,想到方士们炼丹用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便撺掇着相里悟拿去问眉寿老人去了。

眉寿老人见多识广,许是认识这东西呢?

别说,眉寿老人还真知道。

中国是最先使用煤炭与石油的民族,煤炭之前已经说过,而关于石油现存的最早书面记载,则在距离现今两百多年后,约公元前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候。

“高奴有洧水可燃”。

——出自汉代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

高奴是古地名,位于现代先陕西省延长县,洧水则是流经当地的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漂浮于水面上的可燃液体,应当是石油无疑了。

除此之外,《后汉书·郡国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所以眉寿老人知道石油的存在,还真不怎么奇怪。

但就算是眉寿老人,也只知道这东西可燃,在许多附近有石油的地方,当地百姓买不起油与蜡,为了照明便会将其带回家中当做灯油燃烧。

只是这东西很危险,有时候会让百姓中毒。

而中毒的规律又找不到,所以就算知道这东西是难得的燃料,富贵人家也根本看不上眼,更谈不上利用。

可燃?

相里锋听到这个特性,忍不住在意起来。

他最近在研究可以让更少人乘坐的汽车,更方便快捷可以在咸阳城内行驶的汽车。

这种车的雏形倒是很快出来了,但驱动又成了问题。

以目前的条件,显然不可能用电驱动。

但用蒸汽驱动的话,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了留出增添煤炭的空间,汽车的体积必须设计得足够庞大。但若是体积太庞大,就与他设计这种车辆的初衷违背了。

相里锋一直在想,有没有办法换一种燃料。

只是煤炭已经是当时最方便快捷,且燃烧时间最长的燃料了,他根本找不到比煤炭更优越的燃料,所以关于汽车的设想很快就被他搁置到了一旁。

但现在,相里锋看到了希望:“可以让人将石油带回咸阳吗?”

眉寿老人见二人感兴趣,想到他们这段时间做出的成就,难免对这种往常并未看在眼里的东西起了兴趣。

他想了想,道:“应当可以?既然是可燃物,就有一定的失火风险,运送起来必须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