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口福与欢乐指南(第3/10页)

到了清末民初,明末清初各地的大移民,经过百余年来的融合,他们的口味虽有区别,但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对饮食的需求,是可以从中找到大致的线索和一定意义上的统一的。而且彼时商业渐趋发达,成都市开设的商号约四千余家,而各种餐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各处。单是讲究的“南馆”(江南馆子)就有味珍园(东顺城)、平心处(红庙子)、腴园(总府街)、一家春(华兴街)、新发园(德胜街)、清心园(天涯石)、龙森园(正府街)、培森园(白丝街)、万发园(棉花街)、可园(会府北街)、义和园(东华门)、协盛园(学道街)、隆盛园(卧龙桥)、云龙园(纱帽街)、曲香春(成平街)、楼外楼(劝业场)、醉霞轩(玉沙街)、式式轩(湖广馆)、正丰园(棉花街)等数十家之多。为了满足更为高档的消费需要,还开设有双发园、西铭园、复义园、正兴园这样的高档餐馆,其烹制的是燕菜全席加烧烤、玉脊翅全席、鱼翅席、海参全席、甜席等大菜。

一般人只知川菜为麻辣烫鲜,虽非概括了川菜的全部,也不失为摸到川菜的大致脉搏,上述餐馆均以烹制川菜为主。味道为麻辣兼备、清鲜醇厚;选料禽畜鱼肉、瓜果时蔬为主;烹制方法固然多样,譬如烧、烤、煨、炖、炒、蒸等,尤以干烧干煸、爆火煎炒驰名;刀工技法有异其他菜系,贵在快、稳、精、巧,能雕出使人赏心悦目的菜肴花样。总之川菜注意色、香、味、形俱全,才能做到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川菜名菜有三百多种,按烹制方法的区别,可大致分为凉菜、蒸菜、炒菜、烧菜、汤菜等十数种之多。如汤菜就有红汤、鱼汤、毛汤、清汤、奶汤(按荣乐园的方法,清汤要吊,火要小;奶汤要猛,火要大)等;凉菜亦可分为红油、白油、麻辣、椒麻、蒜泥、怪味、酸辣、甜咸、姜汁、芥末、糖醋、麻酱等十数种。

为满足不同的消费档次需求,川菜的配菜,便依此而有所不同,别为高、中、低三档。一般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宴席由以下菜品组成:烧什锦、烧杂烩、清蒸鸡鸭、清蒸肘子、酥肉汤、甜烧白、咸烧白、粉蒸肉等,再配以宫保鸡丁、韭黄肉丝、白油肝片等。这种特点就构成了民间结婚、喜庆节日用席的“九大碗”。而高档宴席则由以下菜品组成:干烧鱼翅、红烧熊掌、清蒸江团、蟹黄凤尾、凉拌麂肉、孔雀开屏、熊猫戏竹、开水白菜、家常海参、鸡蒙葵菜、干贝菜心、烤酥方、樟茶鸭、枸杞牛尾、冰糖银耳羹、干烧野鹿筋、鸡豆花等。

成都人生活饮食之消费是精细而小巧的,不只是口味特别地刁,难以侍候,无论是做工选料、烧炒配制,还是百物不同味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而除了所谓各种上得了台面的大菜品外,更多的是一些风味小吃。因为成都是座平民城市,平民的消费需求是个极大的市场,而他们所喜爱的是特别有风味的民间小吃。而据《成都通览》记载,晚清有名的小吃及食品有陈麻婆豆腐、钟汤元汤元、大森隆包子、抗饺子饺子、澹香斋茶食、三巷子米酥、德昌号冬菜、王包子瓤肠腌肉、山西馆豆花、科甲巷肥肠、广益号豆腐干、厚义元席面、王道正直酥锅魁、青石桥观音阁水粉、便宜坊烧鸭、允丰正绍兴酒、嚼芬坞油提面等。可见当时大众食品极为繁多,成都人的口福,确实非比寻常。

川菜这百年多来之所以声誉鹊起,确与不少的餐馆有关,他们提供的特色菜使得川菜的名声变得相当的具体而有形。姑且随举几例,且提及该店的一些特点。先说“荣乐园”。从1897年蓝光鉴进入“正兴园”当学徒开始,他便注意南北菜系的特点,自创一格。1911年他与其弟蓝光荣、蓝光壁一起合开了“川味正宗”的“荣乐园”,比如他们所做的汤菜就极为考究。一句“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说明要将汤做好十分不易。“荣乐园”之做汤,并不笼统只用一法,而是各种汤都有所区别,所谓奶汤要猛火要大,清汤要吊火要小,充分体现出他们对各种汤味火候的特殊把握及独到的功夫。有了这样做汤的功夫,再汲取“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肚不白,无肘不浓”的特色配料,进而做成色香味美一体的“开水白菜”“推纱望月”“银耳鸽蛋”等自成一体的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