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暗藏在帝国的边缘(第3/12页)

世事有时就是很奇怪,文人搞不懂的事情,政客搞得懂;文人搞得懂的事情,有时政客反而因昧于自己的利益,却执意要去做最终必然失败的所谓事功。成都历代的割据政权都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所谓张载勒铭作戒的事——张载在太康初年到成都去看望父亲,途中经过剑阁天险,张载因为蜀人恃险好乱,于是刻碑勒石以提醒统一王朝的统治者,同时告诫欲割据的人,割据之不可取,终要失败的事实(《晋书·张载传》)——割据政权的掌门人们未必不懂,但一意孤行往往成了他们的指南。

在中央王朝衰微的时候,第一位吃成都“这只大螃蟹”,以饱大欲的人,便是在王莽统治后期,绿林、赤眉起义时,后来自号为“白帝”——号称“白帝”除了表明其“祥瑞”外,其主要原因在于宣称自己是“天命攸归”的正统,历史告诉我们所谓正统与否,只不过是要做强盗的人打着的一个磊落的幌子,此种方式在割据政权那里也屡试不爽——的蜀郡太守公孙述。当此之际,各地豪强打着“兴汉”的旗号,以扩大自己的利益地盘,以便在下一轮新的财产分配及势力瓜分中占据有利地位。公孙述利用蜀郡太守的地位和实力,很快消灭了入侵蜀中的豪强势力,后接受部下李熊的建议,号为蜀王,年号“龙兴”,最终将自己的“成家”(又称“大成”)政权定都成都,前后维持了短短十二年。

就是这位被时人“誉”为“井底蛙”(《后汉书·马援传》)的人,却做了成都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的掌门人,开创了成都频频割据历史之先河。公孙述少年即担任皇帝的侍从,熟习皇室礼仪制度,他当了皇帝后,完全仿照汉制制备了一套皇室的繁文缛节,分封其二子为王,划犍为、广汉二郡的几个县作为他们的食邑。更容易引起混乱的是,他下令废除铜钱,实行国家专控的铁官钱,严重影响了民间正常的商业往来,于是巴蜀民众就用“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的童谣来诅咒其政权尽快灭亡。果然不久,便消于乌有。

割据政权的快速消亡及“皇帝”遭杀戮的悲惨命运,并没有吓倒那些决心割据而称王称帝的后继者。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据有蜀地,但在刘备的巧取豪夺下便不堪一击。刘备在得西蜀后,便打着扶兴汉室的老幌子,继而在成都称帝,其皇室礼仪制度,尤其是其子刘禅继位后,大兴土木,皇宫之豪华气派令人瞠目。但所谓的正统思想在国人的心目中存了几千年之久而不消,至今仍有尊刘抑曹的观念盘执于心,因此惠陵虽然只是一抔黄土也保存得较好,被历代统治者利用而作为高唱其正统的砝码,实足以证明吾人之黯昧无知。清人完颜崇实还据此撰了副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其尊刘抑曹的思想毕现,实在不堪,国人的奴才及正统观念于斯可见一斑。《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诸葛亮则“几近于妖”,偌大的中国,像鲁迅先生如此看透的能有几人?吾服鲁夫子,洞察堪惊人。“三足鼎,今安在”,只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而已。魏灭吴、蜀而得天下,后分东西晋,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中,最先便是人李氏政权,公元303年李特正式在成都少城建立割据政权,次年其子李雄继位,国号“大成”,后其堂弟李寿继位,号为“汉”,故此一割据政权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最强的时候,其辖地西至阿坝东部和凉山州全部,东抵巴中,北极汉中,南包今云南省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占领了西晋的益州、宁州全部和梁州部分地区,可谓极一时之盛。公元346年冬,东晋权臣桓温起兵一万从三峡西进伐蜀,晋军所向披靡,于347年2月战于今老南门附近,晋军先败后胜,成都陷落,成汉政权就此灭亡。桓温有感于成都大城、少城互为犄角,互为屏障,易守难攻的格局,便于割据政权的建立,于是将少城夷为平地,自此少城与大城的“层城”局面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