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师从何人】(第2/3页)

这个气氛必须要弹到位!

曹冲才起了个头,诸葛亮就觉出有点不对。

不,不止是有点不对,这调子跑得太远了!

本来这曲子有几分凄哀之意,经曹冲这么一弹,俨然就有种夜深人静路遇荒坟、四周一片狼哭鬼嚎的感觉,虽说诗中确实有“里中有三墓”之句,可也没这种叫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啊!

诸葛亮脑壳阵阵发疼。

这,这是《梁甫吟》?

可要是仔细品听,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原调在的。

等硬着头皮把曹冲弹的整首《梁甫吟》听完,诸葛亮发现问题大了:他要忘记《梁甫吟》本来该怎么弹了!

曹冲本人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跑调,他认为这是加工创作!

曹冲收回抚琴的手,一脸期待地望向诸葛亮:“这首《梁甫吟》,先生您喜欢吗?”

诸葛亮一阵沉默。

他着实说不出违心的夸奖,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想再弹唱《梁甫吟》。

曹冲一看诸葛亮那表情,就知道诸葛亮也不是自己的知音了。

他唉声叹气地跟诸葛亮说起自己在家练琴的经历,说他二哥三令五申让他单曲练习,让他满脑子好想法无法尽情发挥;老师也忙得很,总是给他示范一曲,就让他回去自己练习。

人生苦短,知音难觅!

终有一日,他会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

诸葛亮不想点评曹冲弹的《梁甫吟》,决定转移话题:“不知邓侯师从何人?”

提到这个,曹冲就来劲了。

他先说自己老师是荀攸,人特别好,就是有点严格,有时候明明是朝他微微一笑,给他的感觉却像是活阎王。

接着又说起自己以后要给荀当女婿,荀是荀攸的叔父,算下来他跟荀攸又是同辈,可以兄弟相称的那种!

这事儿都怪他老爹,看到个瓜就想拧下来!

诸葛亮自是不知晓曹冲与荀家的婚约,听说曹冲与荀家人这乱七八糟的关系也觉曹操着实乱来。

好在曹操乱来的事情多得是,多这一桩不多,少这一桩不少,倒没什么稀奇的。

只不过荀攸此人虽声名不显,却是曹操颇为器重的谋士,又出身颍川荀氏这么个世家名门,照理说应当不是泛泛之辈才是。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把曹冲的琴技教成这样?!

实在忙碌,可以不教;既然教了,理应用心!

哪怕实在抽不出时间仔细教,至少也得检验一二再让他到人前弹奏吧?

曹冲不知诸葛亮已经给荀攸的育人水平打了差评,又把话题转回《梁甫吟》上。他诚恳发问:“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自己弹得挺尽兴,根本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也不晓得该如何改进,不知先生能否给我指点一二?”

诸葛亮听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只觉颇为精妙。不过见曹冲随口而出,应当是偶然听来的俗语俚言,便也没有追问。

可要他指点曹冲弹《梁甫吟》,诸葛亮又有些犯难。

曹冲跑调跑得别具一格,每一个音都偏得很有特色,整首曲子虽变得面目全非,听下来却又浑然一体,着实不知该从何纠正起!

最好的改进办法就是让曹冲换个脑袋,控制住他那自由发挥的魔掌!

诸葛亮无奈地说道:“罢了,我给你弹一曲吧。”他着实不想再回忆曹冲方才弹的那首《梁甫吟》,亟需用原曲给自己洗洗耳朵和脑子。

曹冲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兴致勃勃地说道:“先生请。”

诸葛亮抬手随意地起了个头,接着便悠悠地照着原调弹了起来。

这首《梁甫吟》从诸葛亮手中弹出来,少了几分凄切哀伤,多了几分潇洒从容。

如今的诸葛亮年方二十八,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哪怕是弹奏这种略带伤怀的曲子,也自然而然地涤净其中的凄哀,只流露出独属于青年人的锐气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