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来访者,打算大闹追悼会(第3/4页)

毕业以后事态的发展,居然和乌海预计的一模一样。按说师范生是必须分配到学校去,但乌海真的凭借出众的组织能力和口才,当然还有一笔好字和一表人才,被选拔到政府机关。刚来的大学生,从最基层做起,一个敞亮的前途已在招手。几年以后,乌海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市委副书记的秘书,李芝明也在医院当上了主治医生,两人完婚,婚礼上有副书记亲笔写下的贺词,虽然一张宣纸只有尺把见方,字也写得不怎么样,有一个字还洇得几乎看不出眉眼,仍被隆重地放在大红喜字下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贺礼。婚后两人如胶似漆。正当乌海在秘书的位置上如鱼得水之时,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乡镇锻炼。这时李芝明已怀孕,内心当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乌海也不多作解释,只是说她不要以妇人之见影响了自己的前程。秘书这个职务,不知被多少人虎视眈眈,乌海主动放弃,焉有不批之理?副书记挽留不住,也只有随他去了。乌海下到基层当书记一去好几年,很少回家。回来一次,就在政府大院里走动一番,所有的人都惊讶他的瘦和黑。待到他在下面完成了公务员最难提升的正处这个阶段,到了县委书记的位置,正好碰上了选拔市级年轻干部。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基层工作经验,乌海以压倒优势进入了市领导班子,成了最年轻的副市长。

孩子也上小学了。李芝明有时候说,孩子是我一个人带大的,这几年你到哪里去了?乌海就说,你的辛苦我知道,我到哪里去了你也知道。如果我在家,是能帮你分担劳顿,可是就没有了这番与众不同的经历。你能给孩子的是温暖,我能给他的是地位。地位,你懂吗,这是千金难买的礼物。李芝明就不再作声,在她看来,什么地位又能比一家人团团圆圆更金贵呢?不过话虽这样说,李芝明还是感到了地位给予人的巨大好处。出门有车坐,到处受人尊敬,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不费吹灰之力。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丈夫西服革履地给人作指示,李芝明觉得好像梦中。这就是当年那个满腹韬略的师范生吗?又是又不是。任何一个节日,都有人送礼。不逢年过节的,也有人送礼。吃喝拉撒睡所用的东西,从高级保健品到上厕所的加温冲便器,没有漏下的。乌海是个清官,从来不收受贿赂,他说,我乌海何德何能,他们如此厚爱我?不过是爱这个位置,爱这个权力。那些人送的不是钱,是穿肠毒药,是拉着了导火索的炸药包。我乌海哪能上他们的当!

于是李芝明这个官太太当得松心。丈夫的光环笼罩着自己,如同鸡精,无论什么样的羹汤,只要撒进去,就味道鲜美。医院里也是顺风顺水,评职称涨工资这一类的事情,李芝明从不用红头涨脸地与人争执,只管高风亮节地谦让,一切好事还是会顺理成章地落到头上。她这才知道,一个女人最大的财富,不是自己有什么手艺或是继承了什么财富,而是成功地把自己嫁好。嫁人就是第二次投胎,一个好丈夫,是所有幸福的保修单。

七天之前,丈夫到远郊县视察工作。说来也有趣,乌海是那种守口如瓶的人,关于他的工作进程,李芝明没心思一一关注,却也了如指掌。市里的电视新闻会把主要领导的动向和盘托出,如果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出镜了,大家就会怀疑他或她是不是出了什么纰漏。这一天大雨,李芝明做饭的时候开着电视机。厨房里,有乌海特地为李芝明安的一个小屏幕的液晶电视,说是让李芝明做饭时不至于无聊。按照家里的经济状况,完全可以雇个保姆,但乌海嫌家里有了外人,说话不方便,李芝明就从采买到烹饪清扫,一律亲历亲为。在市一级领导的家眷中,成了简朴的典型,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乌海的亲民形象加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