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3页)

其他人本来还挺不服气的,要是出风头的是以往那几个公认的学霸也就算了,反正人家实力够硬。但你一个平平无奇的菜鸡,凭什么大出风头呢?除了算学外,正经的旬考,张平的排名还是中不溜秋,这就很难服众了。

其他士子本来想为难张平一回,结果一看张平这拼命的架势,心里也服了。行吧,就凭他这架势,也该他学得好。

还是这小子走狗屎运,于进士科而言,算学上有点天赋并不是什么优势,不过张平运道好,碰上了虞衡,充分挖掘出了张平的潜力。

现在,张平做的题,难度和其他人已经不是一个等级的了。其他人的题目还算是基础题,到了张平这儿,那题目,每个字单独拆开都认识,合在一起就不知道说的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和天书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字一个没字,都看不懂。要不是刺史大人教他们算学,他们还真没发现张平竟然还有这本事。这么说起来,张平得遇刺史大人,堪称是一匹特殊的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了。

就连虞衡都没想到,州学里竟然还有这么一个被进士科耽误了的数学天才。

是的,张平是毋庸置疑的数学天才。这世上总有那么些人受到了老天爷的格外优待,出生时就被点亮了某个方面的技能。比如钱铎就特别会做买卖,景隆帝就特别会用人,胡尚书算账一把好手,秦首辅处理庶务游刃有余。张平的天赋点就点在数学上了。

他学习数学的进度,就连虞衡都要感叹一声厉害。

别人还在研究怎么做题的时候,张平已经构建出了一套数学思维,虽然起步晚了,但因为已经成年,思维成熟又有定力,学起来竟然也是一日千里,让人惊叹。

虞衡都忍不住感慨:科举取士的方式还是太单一了,这世上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张平这样,自身才能被埋没了的人。

【体制问题。学而优则仕,当大官,实权在握才是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张平确实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你摸着良心说,让他当官,处理庶务,他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吗?】

还真不一定,虞衡想着张平一贯的表现,只埋头做题,不会刻意去结交朋友,兴头上来后可以一气刷上好几道题,就算题目太难愁得直揪头发,也乐在其中。这样的人,适合当学者,却不太适合从政。

奈何现在是学而优则仕,算学还不怎么被重视,他想当个算学学者,并不能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想来他的家人也不会同意吧,不然的话,以张平表现出来的算学天分来看,他当初报算学科,优势更大。

张平自己倒是学得听开心的,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上算学课,然后开始刷题刷题再刷题,只觉得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解题,这种一步一步思索探得真知的过程,其中的美妙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虞衡也很看好张平,这人不骄不躁稳扎稳打,良善宽和,品行也端正,对真理执着,有些认死理。审计工作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保持本心最重要。

岐州这边上着课,外地士子也陆陆续续地到达了岐州城。州城还是以前的老城区,虞衡再阔气也就只能修几条路,不可能来个城区改造,那胡尚书真的要上吊,昭宁帝也不会允许。

但同样一座城市,规划好了,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以前的岐州城,没什么规划,摆摊的到处都是,这里搭个棚子,那里放几张凳子,杂乱无章。

虞衡上任后,在搞建设的同时,把市容市貌也一并抓了一下。

现在,岐州城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各色摊位整洁有序。领头的外地士子见状,当即抚掌大笑,目露崇拜之色,又开始吹自己的偶像,“由小见大,岐州城整洁有序至此,可见嘉国公治理有方。”

我偶像,就是这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