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2/4页)

“好!!!”

叫好声震天响。

尤其以蒋四海和应笑侬叫得最起劲,学生们也不遑多让。

毕竟,好看是真的好看,校长反串也太出彩了吧。

咦?这样也行。纪霜雨暗想,穿越定律诚不欺我……

新生联欢晚会在高涨的气氛中结束了,因为现场有记者在场,第二日,这么个校园活动还上报纸头条了。

相关新闻里统一的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述众多名角倒堂龙套捧纪霜雨,又配上给纪霜雨拍的照片,报纸被抢售一空。

而且由于大家一致忽略了对纪霜雨唱功的描述,只聊聊扮相和当日的热闹情形,搞得读者自行脑补。

后来居然流传起来,纪霜雨其实唱腔方面也深藏不露,说不定哪天就会下海——这也很符合他每过一阵就给大家一个惊喜的风格。

纪霜雨:谢谢,你们脑补的行为也很符合向来的风格……

……

华戏正式开学了。

即便有王和笙、蒋四海等人分担,纪霜雨还是负责了很多门课程。他上课的时候,基本上王和笙也都在旁边听着,做笔记。

除了理论知识,纪霜雨还经常给大家说一说西洋片场的拍摄情况,这是所有人都未曾见过的,极感兴趣。

而且,纪霜雨也不是推崇备至地说,十分客观,给人一种总揽全局点评的感觉,好像对各类发展都了然于心,学生们私下都戏称,这是校长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有时还是调侃,比如读剧本的时候,他就讲起海外的剧本:“有声片一出现,对编剧是一样很大的考验。因为无声片时期形成的习惯,和对台词并不高的要求,他们很多人不太会写台词啊。所以,编剧专门聘请一种叫做‘对话作者’的,由他们来撰写台词。

“然后,这种合作也就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大家各自负责不同的部分,搞人设的,设计框架的,甚至专门编笑话的。”

有学生恍然,“从前我看西洋影戏,编剧处常常写着几个人,原来是这样分工啊。”

“不错,所以咱们编剧专业的同学可要上心了。”纪霜雨对来上课的编剧生渲染了一下剧本的重要,深情地道,“我愿称编剧为永远滴神!”

编剧系学生激动了!

捧着笔记本的王和笙一听,赶紧低头记录,不错不错,故事是基础,编剧,永远滴神!

下一节剪辑课。

纪霜:“导演可以不负责剪辑,但是,一定要懂剪辑。现在的导演,用个淡入淡出都算讲究了哈,很多人一点也不注意转场,包括王老师。”

他说到了王和笙,王和笙认真点头。

纪霜雨也没批评的意思,就是举个例,“这是因为王老师原来是新剧导演,所以有很重的新剧痕迹,转场非常直接。两下一剪一接就是了。但是,我们一定要重视剪辑。剪辑在海外,还有个称号,second director。”

“有了剪辑之后,影戏,才得以称之为艺术!”

学生们含泪点头!

王和笙挠头,觉得很对,在“编剧,永远滴神”旁边加了一句“剪辑让影戏成为艺术”。

灯光课。

纪霜雨:“影戏就是玩儿光!就是光影的伎俩!”

王和笙:不错不错,电影就是玩儿光的,今天起就增加布光方面的练习!

舞美课:

“没有服化道,电影还有可信之处吗?”

摄影课:

“导演和摄影师,互相成就,摄影师用镜头的运动来帮助导演完成故事。”

“……”王和笙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画满重点的笔记本,陷入了沉思。

这会儿他才回神,在纪霜雨嘴里,那就没有不重要的,把每个专业的学生都煽动得热血沸腾。

虽说协同合作很重要,缺一不可,但作为导演,作为正在接受大量新信息的人,每堂课都听的王和笙以及部分导演生,还是陷入了纠结,你这……好歹有个优先顺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