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第3/4页)

纪霜雨倒没有鄙夷的模样,笑了笑:“说得是,课外活动有益身心。”

孙校长忽然想到最近春雷剧社在闹腾要改进,树新风,还有那日义演纪霜雨对西洋戏剧史的只言片语,心中一动,“葫芦生,不如……一道去看看?”

纪霜雨倒无意见,看看他们的学生社团组织得怎么样呗。他刚已听说,这学校有许多文体社团,还要组织运动会之类活动。

新剧社团的学生正在进行校内排演,学生演出,学生观看。

效仿西洋戏剧形成的新剧,其实就是华夏话剧的原始形态了。

——现在说新剧,其实细分还有好几种形态。

有参照西洋布景,改良自华夏戏曲的时装新戏。

有歌剧话剧混合的,他们都还有许多唱段内容,有的甚至还保留了生旦之类行当。

还有就是学生们这种仿西洋式更彻底,演说性内容比较多,唱的内容更少,认为前两种不算正宗新剧。

又有土派、洋派之分,等等。

总而言之都还在摸索之中,只是华夏现代话剧的雏形。

这些新剧,都因为学用新鲜的西洋形式,红火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因为本土戏曲也学会了布景机关,而新剧投资人更在意商业狗血,忽视剧情,他们逐渐也就没那么风光了。

学生们演的新剧,虽然最接近现代话剧,但因为学生们比较业余,又看重宣传思想,时而来段演讲,缺乏娱乐。而且现在全国各大高校都盛行演外国戏,属于最不追逐商业的。

新剧要说发源、人才最多的,还是在沪上。就跟机关布景戏一样。

其他处水平更一般,若说沪上学生剧社还有观看者,景明的剧社那就是很难引起观众兴趣,之前慈善募捐上座惨淡了,还要被旧剧爱好者攻击,是对西洋戏剧拙劣的模仿。

纪霜雨看了一会儿,上次看到的片段差不多,毕竟是在摸索阶段,还未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大家都缺乏戏剧理论知识,比如演技上,不是本色出演,就是单纯的外表模仿

旧剧爱好者说得难听,但他们的确模仿太粗暴,水土不服。

台上正在演的是学生们自改编自演的西洋剧作《洛兰的硬币》,学生们化妆得也深目高鼻,穿着洋装,一幕演完,学生和教师们也看到了孙校长,围过来打招呼。

孙校长给他们介绍周斯音和纪霜雨。

周斯音也就罢了,看到纪霜雨,剧社的人都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嗯……虽说旧剧受到新剧影响,模仿机关布景,新剧也有走戏曲改良路线的,但归根结底,二者艺术形式不同。

旧剧要唱工、武行,一切唱念做打都有固定程式。新剧动作崇尚自然,不必练过什么,素人也可以上台。

现在全京城都知道,纪霜雨首倡旧剧舞台布景写意风,剔除过重的西洋元素。

而他们春雷剧社,则是模仿西洋戏剧最彻底的那一派,刚演的都是海外名著……

如果说纪霜雨和莺歌舞台的人还能有什么共通之处,和他们春雷社,可说是完全相悖了。

春雷剧社的指导老师,也是社长兼实质上总导演一职的于见青,看到校长,就兴奋地道:“孙校长,我筹划让学生们再次进行公演,新剧本就是我们期盼用以开明风气,开启民智的,不常在校外演怎么行。您觉得呢?”

孙校长颔首:“公演不是不可以,只是上次慈善演出,能欣赏者寥寥啊……”

再则,要公演,就要经费,场地,服装,宣传,从前每次各个学校都共同拨给春雷社两千块之多,从来都是毫无进润的,这个倒无所谓。只是没人看,和在校内演有什么区别。即便公演,时常也就是学生、有知识的人来看,受众越来越窄。

于见青确实是深深思考过的,现在全华夏也没几个专业话剧人才,他自学读了几本外国著作,这些日子一直在想,没人看还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