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大周灭亡(第2/4页)

中午柳四娘在这里蹭了顿饭,看到她们能试着重新来往,周氏感到非常高兴。

柳四娘一门心思琢磨着分家出去自立门户,林秋曼觉得有点意思。

二人又在饭桌上唠了许久的家长里短。

下午待她离去后,林秋曼颇有几分感慨,想要活得自在,从来都是靠不了别人的,只有自己去争才有机会。

何世安确实说得不错,让自己忙碌起来,时间长些那些愁绪便会淡忘掉。

在李珣离京后的一个月,林秋曼渐渐能从最初的埋怨过度到平静了,不过心里头到底有几分意难平。

她终归还是有些怨,说走就走,没有一句交代。

她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也不想去知道,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了。

两条曾经相交的平行线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他去赴他的家国天下,她过她的市井烟火,各不相干。

隆冬时漫天飞雪缤纷,周氏的院子里也有两株寒梅,开得甚艳。

林秋曼坐在窗前看它们,忽然想起晋王府里的那片梅林,馥郁芬芳,火红的一片,热烈而张扬。

说好的不去想那个人。

她收起突如其来的思绪,忽然有些恨自己,拿得起放不下。

她越是克制,那种疯了似的思念就越发疯长。

它们如野火般在心中燃烧,令她无从适应。

她死活不愿承认她对李珣念念不忘,曾经那么信誓旦旦不会去喜欢的人……直到他走了,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她好像爱上了。

她爱上了一个不可能爱上的人。

林秋曼有些伤心,她不知道她在期盼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较什么劲儿。

她很想知道他的下落,同时又矛盾的害怕。

怕马革裹尸,怕那人再也回不来了。

在某些时候她恨透了李珣,恨他来招惹,更恨她尝到了他的滋味,像上瘾似的心心念念。

她无比贪恋与他相处的那些日日夜夜,好的坏的,高兴的悲伤的。

以前她就觉得她是个薄情的人,不会轻易动心动情,更不会轻易喜欢一个人,因为怕自己输不起。

现在她就输不起了。

满腹愁绪无人倾诉,她便将它们转化成了一封家书,写给李珣的家书。

一封永远也不会送出去的家书。

此后的每个月林秋曼都会写一封家书存放起来。

它们成为了她的心灵寄托,她可以把想说的话倾诉到纸上,糟糕的,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都可以落笔成书。

反正又没人看到。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勉强熬过了隆冬,心绪也渐渐平复下来,没有先前那般愁闷了。

开春时战场上传来第一批消息,当时林秋曼刚接了一桩案子,从府衙牢里出来见到告示墙边围了不少人,有人哭啼悲伤,有人高兴,议论纷纷。

她心生好奇,问旁人是怎么回事。

那郎君答道:“那告示是从前线战事上送来的人员名单,家里有人参军的都会去看,死者的名字会贴上去。”

听到此,林秋曼的心猛地揪了起来,匆忙挤进了人群。

告示墙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人的名字,她一个个的找,在数百人中搜寻李珣的名字。

那时她忘了,李珣是统帅,如果他丧生,是不会写在告示里的。

仔仔细细地把所有名字都找了一遍,林秋曼悬挂的心才稍稍落了下来。

旁边的一名老妇悲恸啼哭,嘶声力竭地唤着她儿子的乳名。

不少人看得揪心。

张氏见不得那场面,把林秋曼从人堆里拉走。

在回去的路上林秋曼的心里头不知是何滋味,她从未直面过战场,但她见过李珣身上的伤。

每一处伤口,都是一场生死博弈。

大陈男子成年后都会服兵役,这是官方强制执行的律法。

此举是为了保障每一名男丁都有能力保家卫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随时奔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