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第3/4页)

“没,鼻子突然痒痒。”

祈铭摸出手绢擦了擦。这时手机响起,林冬打来的,约他晚上一起吃饭。有点意外,林冬从没约过他吃饭,想必是有在办公室里不好当着其他人面说的话要聊。祈铭推测是和“破坏者”的案子有关,时间点也符合林冬当时的承诺,随即应下,转头给罗家楠打电话告知对方自己晚上有约。

只要祈铭不是跟杜海威出去吃饭,罗家楠一概不拦,正好他送姜彬回检察院之后还得去局里赶报告,晚上没空回家吃饭。然而他并不知道,林冬不但约了祈铭,还捎上了杜海威。将“破坏者”的案子与杜海威共享,林冬事先征得了祈铭的同意,毕竟有关鉴证方面的问题还是得参考专家的意见。

约的地方离市局不远,考虑到杜海威和祈铭都不开车,林冬订了步行街上一家南洋风味餐厅里的小包间。价格不便宜,贵在环境好,闹中取静。再说杜海威说请客,林冬就没跟他客气。

被检测项目耽搁了点时间,杜海威姗姗来迟,菜都上齐了人才到。刚坐下,就听林冬笑他说:“还以为你打算逃单呢。”

“请你俩吃饭我还敢逃单,不想混了是吧?”离开工作环境,杜海威的语气比平时轻松几许,不过注意到祈铭的表情有些凝重,他随即敛起了笑意,“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

“没,我在想刚林冬说的……”祈铭微微叹了口气,“他说你们俩都认为,‘破坏者’不是单独作案而是多人协作。”

“准确点说,是有一个组织者,其他人听命行事。”林冬说,“我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看过份卷宗,从一九二三年到二五年三年的时间里,有个宗教团体的首领策划指导了十起谋杀案,指使自己的信徒去杀人献祭,行凶手法和你给我看的资料里的每一个都很接近,所以我考虑,这可能是模仿作案。”

祈铭依旧皱着眉头。FBI的侧写师们提出过“破坏者”并非单独作案的考量,因为案件发生的地点遍布全美,受害人之间毫无联系,一个人单打独斗确有难度。但他们认为顶多是两三个人,并且每一次都是共同作案,而非像林冬说的那样有个幕后黑手。林冬提到的案子他也听过,可那毕竟是距今快一百年前的事了,杀人手法相似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模仿作案。

“我认为林冬的思路值得参考。”杜海威接下话,“我看了有关鉴证的部分,发现所有的现场都被蓄意破坏了,水淹、火烧、甚至使用化学品灼烧证据,FBI的鉴证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凶手破坏现场是为了增加勘验难度,据此说明凶手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但是——”

他权衡片刻措辞,继续说:“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凶手对现场的破坏并不彻底,比如发生在新泽西的那起案子,凶手焚烧死者卧室的时候没有使用助燃剂,然而旁边就是车库,里面有大桶的汽油可供使用,要是为了毁尸灭迹,就该将所有家具都泼上汽油然后将整栋房子付之一炬,可是凶手只点了卧室里的窗帘而已,灰烬都在床另一侧的地板上,说明人为的阻止了火势的蔓延……这样的举动更像在进行一种行为艺术,手法各不相同,就很像是不同的凶手刻意向谁证明自己的独特性一样。”

“……”微微眯起眼,祈铭喃喃重复着杜海威的话:“杀人凶手的……行为艺术……”

给祈铭盛了碗汤放到手边,林冬一边催他吃东西一边说:“也可能和某些宗教仪式有关,反正我听杜老师说‘行为艺术’的时候,感觉是在侮辱FBI的智商。”

杜海威闻言故作不悦状:“林冬,你能别骂我么?”

“我什么时候骂你了?”

“你又叫我杜老师。”

“大家不都这么叫?”

“我还是喜欢听你叫我老杜,就像上学的时候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