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自在逍遥(第2/3页)

只有人的格局和世界观大了,所以人的心量和眼界广了,参照物变得打了,才有资格“小”得起。

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难道不是应该人无近虑、必有远忧吗——不把当下的问题解决掉,才会积累起来,并在今后造成麻烦。

非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站在宏观长期的视角去考虑长远的问题,就会觉得现在面临的困境很棘手。

如果远虑了,眼前的麻烦只是小挫折——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想要自由自在,还要让自己变“大”。

那是眼界格局,那是胸襟气度。

那是,想象力……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有几千里长的鱼吗?没有。

飞流直下三千尺。

有那么高的瀑布吗?并没有。

这是一种发散衍射的对不确定性的瑰丽想象。

也许精准会让事物被量化和标准化到极致,但同样会限制突破某个量的极限,制约创造性价值的产生。

仰望星空的时候,人看到的就是大。

反观自己在星空中位置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小。

一个人如果根据环境可以“大小”随意的时候,达到自动切换的地步,也就离自在不远了。

这是一种,位置和角度的,游弋感。

不是曲意逢迎的变色龙,是为了清晰和景深合适的自动变焦。

那是一种相对的,距离感。

《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似乎是一种比自在更高级、更唯美的说法。

逍,一个小,一个月,一个走之构成——渐行渐远,越来越小,是为逍。

遥,一种微妙的既近且远的距离感。

既能与人与事,在地理距离或参与性上很近很亲,又能随时自如地,起码从心里上抽身而走的状态。

换言之,与万事万物,在亲密中保持距离,方可自在逍遥。

举个栗子,把你和爱恋的妻子鼻子贴鼻子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别扭的,时间一长,难不准保不齐马勺碰锅沿吵起来。

然后,嗯,所谓小别胜新婚。

两个人分开一小段时间,稍微隔着点儿距离,你竟然发现自己会或多或少地有些想她。

自在逍遥。

一个什么东西,你想近就能近,可以为之废寝忘食食不知味孜孜以求;同时,又可以随时急流勇退绝尘而去,并且做起来不是特别的难,没有承受不了的心里负担。

就是这种状态。

华澜庭胡思乱想着,结合老祖的经历和自身的遭遇体味着自在逍遥的意境。

他感到老祖的经历里好像缺少了什么,一时没有想明白。

目标和方向有了,怎么达到,这个路径就是个人基于自身感悟修炼而成的门道了。

华澜庭对此已经有了些眉目,却并不清晰。

他来这里是修复天地万象炉的,不是要立地成仙,当提取碎片的过程结束,他被器灵唤醒。

器灵以满意的口吻说道:“好了,任务达成。”

“你夺回的那块残片上没有古崖居的气息,但我能感受到这个人很危险,修为是一方面,总觉得和你有种奇怪的联系,你再碰到他要当心了。”

“你很好。现在的状态,我曾从老祖身上看到过。也许很长,也许很快,你就能找到自己的门道,进入飞升的境界。”

“顺其自然。”

“想把一个小钥匙插进一个大锁孔和想把一把小钥匙塞进一个小锁孔是一样的,都会别扭的很,是打不开锁的。”

“老祖当年的坐骑说过:欲速则不达。”

“鱼化为龙,鲲化为鹏,都是在转瞬间一飞冲天的。你,已经有了这个积淀,早晚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