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不吐象牙(第2/3页)

佛教也分为很多流派,教义和修行法门不尽一致,比如说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而法华寺这一支传承的是禅宗。

禅宗是佛教传入殊玄仙洲后本土化了的教派,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不外来,就在内心之中,只要向内求索,所有人都能成佛。此外,禅宗倡导生活化的修行,认为担水砍柴皆是妙道。

佛门流派当无高下之分,都是敬佛礼佛的教门,只是对佛道理解的重心和成佛路径不同。

长久以来,由于净土和禅宗的理念与实践最为接地气,易为大众所接受,流传的越来越广,像净土宗认为修佛可以静坐专修,通达佛经,广研教义,然一心念佛亦可往生极乐净土,法门相对简单。

天台宗的大乘宗义精密复杂,修之需要极高的学识素养和思辨水平,唯识宗最为讲求悟性,华严宗也是体系繁复高深,律宗在精神和身体上都要求严苛,密宗的密法从不轻易示人和传人,所以信众的数量要少于净土和禅宗。

禅宗也有讲究悟性的部分,注重顿悟,他们的问答不同于一些流派的辩经,要求身体动作和手势声音的幅度很大,场面激烈,而是简单一问一答的禅机,根基不足的往往摸不着头脑。

像今天,就有一位外来的僧侣向了然大师发问:

“敢问,什么是道?”

“平常心是道。”了然答说。

华澜庭在下面轻声对易流年解释:“在禅宗里,道即道路,人人能走,所以是平常的。平常心就是直心,就是一切平等之心。禅宗讲观心和治心,其结果就是明心见性,不是固守清净一念,无视世俗,相反,是要返回世俗之中。”

“所谓世间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间法。所谓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正如钻木生火,火存木中,而木非火;淤泥出莲,莲生泥中,而非淤泥。这就是禅宗倡导的真俗不二。”

僧又问:“什么是佛?”

“殿里的。”

“殿里的佛像不是泥塑的吗?”

“是。”

“那真正的佛在哪里呢?”

“殿里的”,了然重复了一句。

“不明白,贫僧方入丛林禅门,还请禅师指点迷津。”

了然看了看他,转而问:“你刚才吃过粥了吗?”

“吃过了。”

“洗钵盂去。”了然淡然道。

这回是诸葛昀对易流年分说:“大师的意思是吃完粥就去洗碗,这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样的事你会很自然地去做,怎么一到学起佛来,就千般思虑,万般计较呢?”

那僧仍不甚理解,接着问:“什么是平常心?”

“自然而然罢了。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那自然中的道体又是什么?”

“一口针,三尺线。”

“我还是不懂。”

“益州布,扬州绢。”

华澜庭继续和易流年解释:“不要以为自然很简单,却有妙义在里头。别小看一口短针、三尺线头,益州布和扬州绢,都是这口针和三尺线编织而成的。平常心听似简单,但真积力久了,自然会有胜境出现。这就是禅宗的见解。”

易流年挠挠头道:“这禅宗的精义和道门有相似之处啊。”

华澜庭还没有回答,旁边却传来语带轻蔑的声音:“你们三个臭小子,不懂就闭上鸟嘴。上面老秃驴大声哔哔,巧言令色,玩儿文字游戏,下面有小赤佬小声哔哔,不懂装懂。佛修都是这么装哗骗人的吗!”

此人声音不大,却显然是名修士,音波震得佛像上的布幔无风自动,惊得众人侧目而视。

说话的是个年轻人,全身罩在黑袍斗篷之中,只露出帽下的一颗光头,肤色同样雀黑,不是个和尚,眉眼不善,话语更是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