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东海之子

听了关志远的自述,宫文昌暗一咋舌。关小哥这“小角色”来陪居温瑜一天出行,就要四十五银分,那更高的还了得?

此时居温瑜睁开眼,问道:“志远,你说你是‘高小’毕业,这是什么学校?”

关志远看向他说道:“居老,我东海学校分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小学在各地普遍设立,广收适龄孩童入学,又分初级、高级两段。初级小学教授识字、算术、常识等启蒙学识,高级小学在此基础上教授一些诗书、作文、几何等简单学问。我便是这个高级小学,也就是俗称的‘高小’毕业的,总共在学校厮混了五年,悔不能当初多用功些。”

“五年?”居温瑜有些惊奇,“我看你读书写字样样精通,虽说都是些俗体字,但也了不得了,这只要五年便可学成?”

关志远说道:“那是,其实有我这水平,初小学得好些便也够了。这五年下来,学习语文的课时也就四分之一罢了。”

居温瑜又问:“那你们学校中都教授什么经书,可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

关志远摇头答道:“不……这些我们没学过。我们的语文课,都是先教‘拼音’,然后学些水火土口田之类的简单字,再逐渐学习字形相近的复杂字。如此上完初小,只要学得不太差,便能阅读简单文章了。等到了高小,就是给一篇课文,然后学习其中的生字词并且学其行文了。”

“呵呵,还真是新奇啊,遥想我孩童之时,族塾里三五年可学不了多少……那中学、大学又教授的什么?”

关志远尴尬地笑了一下:“中学大学我也没读过,只能把道听途说的给您一说。大学是钻研高深学问的地方,比如那崂山学宫、金口工业学院等等,都是这级的学校。我们用的各类机械、建筑、船只、新技术,大部分都是那里出来的。不过那边的学问过于高深,一般小学生入不了门,便又设立中学,从大学知识中择些简易的格致、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教授给他们,再从中择优选入大学宫中就读。”

实际上,东海教育体系是从两端同时开始发展的,一开始就有了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和以成年知识分子为生源的崂山学宫,中学反而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用来填补空白的。大学太过高端,数量太少,就现在来说,构筑了东海新生知识阶层主力的,还是关志远这样的小学生。

居温瑜点头道:“听来确实合适……只是,如你所说,这里面授的可都是新学,难不成不教授经学吗?”

他这么一问,剩余几人也关心地听了起来,毕竟在宋人的心目中,经书诗词才是正道嘛。

关志远又尴尬了:“据我所知,崂山学宫也有几名大儒教授经学的,但大部分学问都与之无关……”

这让几人的世界观有些冲击,不学圣人之学,居然也能如此兴盛?但是想想契丹、女真、蒙古,都不学圣人之学也都压着我大宋打,好像没什么不对啊。

但是出乎旁人预料,居温瑜反而击掌叫好起来:“好,正该如此!整天翻那些破烂故纸堆,只会考究出一堆腐儒!朝堂上一个个道貌岸然熟读经书的,又有几个好东西了?还不如把闲工夫用来做些正事呢!”

呃,居家十几年在科举上无甚斩获,早就憋了一肚子怨气,有此发言倒也不奇怪,只是把旁边几人都吓了个够呛。不过仔细想想,这几个都是经商维生,虽然识字读过书,也没受过科举恩惠,好像也没必要遮掩什么啊。

陈若风突然起了兴趣,问道:“关哥儿,你方才是不是说过,东海的学校还有教人为商的?”

关志远点点头,说道:“唔,是有,就在西岸南边,有一家‘中央财会学院’,就是教授记账算账、核对盈亏这些学问的。据说还有一门名为‘经济学’的学问,说是纸上推演便可知天下大势,倒像是兵法谋略之类的东西,我没学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