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星火级(第2/4页)

另一项重要改进是采用了舵轮驱动的升降式穿孔船舵。

升降舵算不上创新,传统中式船只一般用的都是这种舵,相比之下欧式船多采用固定式船舵。升降舵在浅水时可以将舵升起以避免触礁,深水时可以把舵降得比船底更深,以取得更强的舵效,能够更好地操纵方向。不过这需要一套升降机构,带来的缺点是强度不高,在大洋深处的恶劣海况中容易折断。但现在星火级也不会去大洋,升降舵正合适。

东海人做出的改进是用钢材加固了舵体并增加了石墨轴承,还在舵面上打有多个小孔,在不影响舵效的前提下,显著减少了转动时的阻力。同时,他们还把传统的操舵杆换成了熟悉的舵轮,用绞盘带动铁链操纵舵的方向,转起来就像方向盘一样,操纵起来比以前顺手多了。

除此之外,星火级的船体结构仍然和传统福船差不多,船长22米,宽7米,吃水2.5-3米,和起点号的尺寸几乎一模一样。实际上,这个船体原先就是起点号的逆向工程,当初为了稳妥起见,将新船做得尽可能与起点号一致,以免自己瞎改搞出毛病。

船身的主要材料还是杉木,不过用柞木做了龙骨和肋骨,并且增加了肋骨数量,以加强船体结构,更好地适应火炮的后坐力和海翼帆带来的强动力。这是向成本妥协的结果,柞木是几年前造船厂刚建的时候韩松就让人砍好阴干备用的,数量有限,得省着用。虽然经过几年的摸索,烘干木材的效果也不错了,但龙骨这样重要的部位还是不太敢用,只能慢慢等阴干木材。不过易耗和不重要的部位,都大量采用了烘干的杉木和松木。

福船标志性的方形艏和水密隔舱也没有取消。

陆平这次也参与到星火级的设计中,虽然他身在建设部,但心一直挂在帆船上。他研究过很多船型,曾经很疑惑,为什么传统中式船的艏部大多都是方头方脑的?这样不是阻力很大吗?后来他去造船厂问了胡进宝,然后实船考察了一番,才搞清楚原因。

中国船匠并不是不懂尖头阻力小的道理,福船在水线之下的部分,也是很科学的流线型。之所以水线之上是方形的,是因为如果做成尖形,就会在内部形成一个三角形的船舱,不好放置货物。反正这部分也不在水中,所以干脆砍掉,还能节省一点木料和船重。

陆平听了眨眨眼,觉得很有道理,本来还想做成尖头试验一下,现在决定还是遵循前辈经验的好,不要一次上太多新技术弄巧成拙了。

另一项水密隔舱,由于海洋部第一次自己造船,心里没底,所以即使增加了肋骨,还是保留了这项强化结构的设计。

但他们也没完全照猫画虎。原先的隔舱板是木头拼成的一整块厚薄均匀的木板,但根据材料力学,主要受力的就是隔板边缘的一圈,内部起到的作用其实很小。所以造船厂把隔舱板和肋骨结合在了一起,先在肋骨两端加了一道横向的木梁,再在中间立一道竖向的木柱支撑起来,形成一个“T”字结构,然后再在空白处铺上薄木板以隔水。这样在保有原来功能的前提下,船体的结构强度提升了不少。

结构强度提升之后,船舱内部原先一些无所谓的零碎就可以一扫而空,整体结构简洁了许多。原本起点号船体内部的不少舱室是错落布置的,现在星火级就简单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水密隔舱分割的底舱,放置压舱石和粗笨货物,上层是贯通的夹舱,住水手和放置轻便货物。

当初画概念图画到这里的时候,海军组的人一度深受鼓舞,雄心勃勃地要把这层夹舱设计成一层炮甲板,在舱壁上打出若干个炮窗,放置上火炮。这样星火级立刻就能变成一艘火力惊人的炮舰,到时候海战只需要躲在安全的舱壁后面打炮就行了,简直美滋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