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起点号(第2/3页)

当然陈家出的力也是最多的,主要是人力。光凭东海三人肯定是没法把船开回去的,他们在陈一成的指点下,去明州“人才市场”上雇佣了五个船工,这些人都只认钱不认雇主,只要给够薪水,别说去北地,就是去日本高丽都没问题。有了这五个船工,陈一成又把他那条船交给他家人操控,自己带了三个自家船工过来帮忙,才顺利把船开起来。

这时候中式帆船易操控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个位数的船工就能成功操控一艘船,要是换了同级别的西式软帆船肯定是做不到的。

两艘船乘着南风一路前行,经过海州的时候,这里相比去年又大变样了,不少因战事而流离失所的流民聚集在此,陆平和许嵩涛挑了十二个懂操船的和会点手艺的,让他们洗干净上船一起走。

之后顺利到达了胶州,陈一成指挥船队在大沽河东岸的码头上停下来,码头上的税吏看到陈家的旗号,笑盈盈地迎过来。陈一成也很上道,就算是熟人也照样塞红包,然后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货物交给税吏带走。胶州这边入关也是收的实物税,而且并没有像南宋那样还要装模作样“和买”一下,税吏大部分还算好说话,抽税比例并不高。

这时候东海人才知道胶州码头居然也是分势力的,西岸码头由姜思明家经营,东岸码头由李应家经营。按理说这种多头管理会造成管理混乱,但实际上两家相互竞争,不断降低入口关税,却在事实上促进了胶州海贸的发展。要知道,当年李应之父李福垄断经营胶西县的时候,可是对入口货物征收高达50%的实物税呢,现在却降到了10%的水平,可以说非常优惠了,像陈家这样跟李应关系深厚的,更是象征性交一点就行了。

帮陈家卸完货物之后,归心似箭的东海三人组直接拔锚启航,绕过青岛区域向东海驶去。

路上,他们“恰巧”遇到了正在周围巡逻兼打渔的海军组训一号。

实际上并非恰巧,海洋部估摸着他们就快回来了,这段时间里一直派遣训一号在必经之路上等待着。到了今天,果然见到了一艘新船驶来,用望远镜仔细一看,桅杆顶上挂着的正是熟悉的辣椒土豆旗——能在船上挂出这种独特旗帜的,也只有去年南下的陆平他们了。

在日常训练的同时,训一号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现在确认故人归来,当即在虎蹲炮里塞了一小点火药和一堆废布条,放了一发礼炮。

伴随着硝烟和巨响,布条漫天飞舞起来,倒真是有了点隆重的样子。

“这群混蛋,都搞出火炮了啊……”

见到了久别的同志们,三人立刻就泪眼朦胧起来,赶紧指挥船工开过去,又喊又叫,有了些胜利会师的感觉。

训一号放了个小船下来,自己跑回去报信了。小船上是张船长和韩松,划过来爬到了福船上,一见面就给了他们一个狠狠的拥抱,然后把他们引领到了东山南一处小港湾里,这里水比较深,东海商社在此建设了一个临时码头。

魏万程下船,这次没有晕陆的症状了,他跪在地上,夸张地做了一个亲吻大地的动作。陆平在船上指挥雇来的船工和工匠次第下船,这些新劳工忐忑地看着自己的新家,又发现了西边巨大的东海102,惊呼起来。

而许嵩涛打量着这处港湾的情况,皱了皱眉头,似乎有点不满意,转头对张船长说:“船长啊,你们到底还是决定用这里当基地了?”

当初他出门之前,海洋部里就在讨论未来舰队的母港所在了。东海地区虽然海岸线长、港湾众多,但往往能避风的地方水太浅,水深的地方直面海风,两个都满足的地方背后是山难以建设配套设施,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今天他们停靠的这处小港,就是当初挑选出来相对靠谱的几个选项之一,只能说勉强可用,却算不上真正的好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