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火炮(第2/4页)

而火枪就很经典也很重要了,不过它虽然用铁量少,但加工起来也是颇需要一些精细技术的,他们暂时还搞不定,只能先搁置了。

剩下的最现实的就是火炮了,它的价值不可小觑,但起步阶段做起来反而比火枪简单,反正只需要铸造就能成型,可以说是最现实的选择。

于是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武备组行动起来,画出火炮的设计图,设计制造流程。

他们的第一门火炮绕过历史上众多弯路,直接设计成了前细后粗的水滴型,在重心位置上有炮耳,后部用火门点火。不过规格上相当保守,口径只有40mm,平均壁厚差不多也有40mm,倍径只有10,是门相当轻型的小炮,整体重量差不多只有30kg。

但30kg也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挑战,之前坩埚熬铁一次只有5kg,现在规模大了五倍,难度更是倍增。

武备组联合机械组、木工组,先用木头雕了一个模型出来,确定重心位置没错,之后折腾一个多月才搞定火炮用的砂模,暂时放着阴干,又用了十几天做出一个铁-木联合结构的小型龙门吊,用来运输铁水。

铸造材料是普通的自产生铁,虽然强度不如熟铁和钢,但熔点低,容易铸造。熟铁或者钢熔点太高,流动性不好,不适合铸造或者说铸造要求的技术太高,不是他们能做出来的。其实更合适的材料是铜,但贫穷的东海商社显然舍不得拿出来。

他们做了一个大号的粘土坩埚,内径20cm,深20cm,又改造了一处炉子,用人力风箱就把生铁融成了铁水。然后用吊车把粘土坩埚吊起来,移动到旁边的砂模上,小心地把铁水注入进去。铁水量计算的很准确,只剩余了一小点,又铸了几个铁锭。

砂模没有立刻开启,而是在旁边放了几个小炉子继续保温,直到三天后才开模将铁炮取出来。当天,工业部和安全部、海洋部全员都过来围观了,万浩然砸开砂模,段明远立刻扑上去用手把砂子拨开,抚摸着炮身就像亲女儿一样。

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铁水的质量好,也许是他们的技术确实不错,这门炮总体来看还算成功。外形基本与设计意图一致,只是表面上有一道合模线,别的地方仔细一看会有很多坑坑洼洼,内部有没有缺陷也没法检测。

武备组本有人提议学习历史上近代火炮的内膛加工方法,搞个镗床将炮膛切削光滑,这样对于炮弹的稳定性和威力都大有助益。但铸铁是脆性材料,切削的话稍不仔细就很容易崩裂,对他们这些二把刀来说难度过高。他们心疼这门好不容易铸造出来的宝贝炮,最后还是没有尝试,只用毛毡布蘸着从水泥原料里筛出来的细石灰石把内膛打磨了一下,效果聊胜于无。

到了二月初九春分日,天气已经渐渐转暖,武备组决定今日试炮。

他们在东山东麓划出一片试炮场,选了个位置把火炮和一堆工具搬过来,由段明远主导操作。

火炮放在木工组做的一个简单的木架上,可以上下调节角度,段明远抽出垫木,将仰角调到大约五度的位置,深呼吸准备了一下,开始操作。

他先按照标准程序,用一个蘸水的小拖把捅了一下炮膛,又用干拖把擦了一下,装作清理炮膛的样子。

然后万浩然给他搬过来几个小纸包,这是事先称好的火药,按100g每包进行分装。

由于是初次试炮,为安全起见,段明远只拿了两包撕开倒进炮膛,又用一根木杆推实。随后拿出一个小铁球,也就是炮弹,重300g,推进炮膛。

段明远给万浩然示意一下,后者立刻带着剩下的火药离开。随后段明远拿出一卷引线,抽出一头插入火门,然后拿着慢慢走到后面五米外的一处壕沟边,把引线剪断,就抬起头对着山梁边上围观的群众大喊:“准备,要点炮了!”,众人立刻躲进山梁后面,只露个头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