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 夜(第6/6页)

“阿姨,我们是去都江堰做志愿者的,车子坏了,可以载我们一程吗?”

“上车吧。”关锦绣打开车门。

男孩子连声说谢谢,挥挥手,立即跑来四个孩子,应声跳上车。关锦绣驾着车,从后视镜里看过去,几个大孩子不论男女,一律穿着宽大的白色棉质T恤,胸前佩戴校徽。

“是大学生吗?”她问。

“是的,阿姨。”孩子们彬彬有礼,全都说着流利的普通话。

“不是四川人?”她问道。

“我是湖南的。”

“我安徽的。”

“我是山东人。”

“我家在浙江。”

“哟,都是千里迢迢过来念书的呀!”关锦绣感叹一句,问道,“地震了,父母该急坏了吧?”

“我妈妈今天还打电话呢,让我回家去避一避。”

“12日那天,电话打不通,我爷爷都哭了。”

“我爸也是,都想买飞机票赶过来了。”

“我姐姐把帐篷都给我邮寄过来了。”

“想回家吗?”关锦绣关切地问。

“不想,”一个男孩子说,“回家干吗?怎么可以当逃兵呢?咱们应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阿姨,您也是去做志愿者的吗?”一个女孩子问。

“不是,我要到汶川找人。”

“那边的路已经断了,塌方也很厉害,您怎么去啊?”女孩子担忧地问。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您的亲人在汶川?”

“我的丈夫。”关锦绣说,她忽然想哭。

“祝您好运,阿姨。”女孩子乖巧地说。

关锦绣说声谢谢,眼泪却是遏止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在心里说,对不起。泰誉,对不起。泰誉,不要死。

“阿姨,别难过了,”几个孩子说,“您的丈夫肯定会平安无事的。”

“谢谢你们。”

车子驶入都江堰,孩子们熟门熟路地指引着方向,原来他们在12日发生地震的当天就已经来过,中途返回学校,不过增补食品和水。关锦绣把他们送到了一处卸运救灾物资的临时运输点,排成长列的军用卡车接连不断地送来药品和食物,解放军战士们汗流浃背地一箱一箱搬运着,在昏黄的烛光下,大批不同年纪、不同身份的志愿者,戴着口罩、戴着安全帽,参与其间,形成了长长的链条,一双手连着另一双手,紧张有序地传递着。

“接着!”一只纸箱被抛到关锦绣手中,她被别人当成了志愿者。

纸箱接二连三地传过来,关锦绣稳稳接住,递给旁边的人,她身不由己地加入到快速运转的传输队伍中。不知是谁喊起了号子,嗬——嘿!嗬——嘿!嗬——嘿!低沉有力的号子声穿透夜空,他们宛如被注入了一针一针的兴奋剂,群情勃发。

中途歇息时,关锦绣揉捏着酸疼发胀的胳膊,抬头看了看天,夜色已深。明早再接着走吧,她想。没容她多考虑,新的物资又运到了,短暂停歇的链条重新恢复了热火朝天的转动。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关锦绣的肚子咕咕叫起来,出发前强迫自己吃下去的意式比萨与水果沙拉早已不知所踪,她饿得像一块被拧透的抹布。幸而有几名志愿者雪中送炭,驾着一辆小型民用货车,从成都送来了好几百份盒饭。

每只盒子里都装着米饭,一荤一素,青椒肉丝与蒜泥苦瓜,虽然饭菜有些凉了,虽然志愿者的厨艺并不专业,虽然蹲在马路边捧着粗陋的盒子,与关锦绣的金领作派南辕北辙,但是,她吃得那个香啊,差点没连舌头都给嚼了吞下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