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打假尖兵不手软(第2/3页)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药房都是诚信的,但是不能不说那些不肖的药商愈是了解你、知道你的底细,甚至“相信你一定相信他”,他愈可能吃定你。

让我们做个有意思的统计吧!同样一种药,请你老公去买。譬如他有干眼症,医生建议吃叶黄素,他去了。是不是很可能没买到叶黄素,买回的是除叶黄素之外,又加了不少好材料的高档进口货。药房很会看人,瞧这大男人,挺神!挺忙!“您要买的在这儿,五百。”他先照大男人要的给。接着可能说:“还有更好的。”大男人眼睛一亮:“更好的?效果更好吗?多少钱?”“一千。”“贵这么多?会更好吗?”“您自己看说明吧!盒子上有说明,您可以比较!”请问,你家那个大男人是不是可能进店才五分钟,就买了一千的?

好!现在换你去了。“您要的在这儿,五百。”“五百?这么贵?”“其实还有一种,同样的东西,我自己也吃,而且便宜得多。”药房拿出另一种,比比看含量,一模一样,确实便宜不少。这药房多好啊!如果他卖贵的,可以多赚;他却宁愿卖给你比较便宜的,多有良心!多够朋友!于是你买了那四百的。

他真少赚了吗?不一定!他卖的是假药吗?不!八成是真药。药房可能双赢--既多省了你的钱,又多赚了你的钱。当你买药时,药房推荐给你另一种,成分一样,却便宜许多的药品时,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他介绍的药效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他既为你省了钱,也为自己多赚了钱。当然,还可能有黑心的商家,介绍你“分身”的药,却开出比“本尊”高的价。最糟糕的是:他介绍你一种相似药名的东西,内容不一样、药效也不一样,搞不好,使你吃出问题。

当你到大医院看病,并且在医院的药房取药的时候,因为完全电脑化,那药名和用法,往往已经印在药袋上,你应该保留这些袋子,甚至把药名另外记下来,作个记录。

再给你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据剑桥大学教授约翰.柏特菲尔德的统计,每年单单在英国,因为医生开错药丧生的就达到六十人。医疗非常进步的英国还有那么大的问题,你想想,全世界一年会有多少人因为“吃错药”,白白送了命?

正因此,在许多先进国家,医生会要求初诊(初次找他)的病人填写服用的各种药和对药物敏感的调查表。更进步的地方,则通过网络,把每个病人的“药史”建档。当你在这家药局拿了某种药又去另一家,以另一个医生的处方拿的时候,那“重复”的和“会造成冲突”的药就会“跳出来”。

了解了这一点,即使你去一般小诊所,并且在那诊所附设的药房拿药,也应该索取一份处方的副本。(虽然有些医生可能会很不高兴,不希望你知道他袋子里装了什么药。他诊所旁边附设的药局,给药时也只在药袋上写服用方法,完全不写药名;或把许多药配好,装成小包,教你每次吃一包。)

而且为了保险,如果你再去别的地方看病或拿药,都应该出示前一个医生的处方。这样做很可能使你不致因为吃错药出毛病。首先,你知道为什么“医”和“药”要分家吗?在台湾,以前诊所往往附设药房,可能由医生和护士在里面配药、给药。后来有关部门规定“医”“药”分家,那些小诊所常常把药房和诊所隔开,譬如中间加道墙,另外开个门。于是你出这门、进那门,领药、回家。日子久了,有些诊所把那薄墙又拆掉了,恢复原先的样子。

你可能为此叫好,认为还是这样方便。何必像美国,医生开了药,即使病况紧急,还得赶去药房,拿医生的处方取药。搞不好,人多,好久才拿得到,比起来还是台湾方便。没错!就方便而言,诊所通药房,一次办成,方便太多了。但是你知道医药不分家有多大的缺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