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调人(第2/3页)

“我猜也是。”小霞亲了亲志刚:“我才不信她呢,她啊!是唯恐天下不乱,希望大家跟她一样。”咬了咬牙,“那个姗姗也混蛋,居然敢挂你电话。”

***

〖想一想〗

天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恩将仇报的人?

看完上面的故事,你会不会这么想?

可不是吗?

当你把故事最后一段盖起来,只看到小欣在阳台上叮嘱两个人“好好过”,你一定心想“这是多么好的结局”,对不对?你怎么可能料到志刚和小霞一上车,就反咬小欣一口?

处事的学问就在这里了。

你必须知道,许多时候你当“调人”,人家和好了,你自以为居功甚伟,后来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好报,反而被诬陷。

中国有句俗语--“新人送进房,媒人踢过墙”。不要以为这是玩笑话,其实里面大有道理。

当两个人(或两个团体。两个国家)有了矛盾、产生了争执,双方又不愿意“当面对话”,他们考谁?靠中间人!也可以说靠调人。

“你告诉他我绝对要怎样!”

“你也告诉他我不可能让步!”

两边你一句我一句,全靠这位调人传话。

这时候最神气的就是调人了。因为争执的双方,都得从调人的一张嘴里,得知对方的反应。

于是“红口白牙”的调人,可以把一方的“小气”说成“大怒”,也能把一边的“大怒”说成“微愠”。似乎“风云变色”或“雨过天晴”,全看这调人怎么“调”。

这调人可以把事情夸大,把矛盾加深,他知道双方的误解越久,他这调人的角色,也就可以维持的越长。

***

终于有一天,他调解成功了,两边见了面,把酒言欢,重归旧好。

这不都是调人的功劳吗?两边不都应该好好向这调人致谢吗?

当然!你会发现当双方和好时,第一杯酒往往都是敬那位在中间奔走、“化干戈为玉帛”的调人,调人总是居首功。

调人还在饮酒,和好的双方已经互相敬酒、勾肩搭背地谈笑,甚至告别宾客,步入“洞房”。

他们“和好”了或者“合好”了。如果原来是敌人,现在成了不打不相识的战友;如果原来是“怨偶”,现在成为越打越亲爱的夫妻。

人家都上床了,你这媒人还在这儿得意什么?人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枕边人,还需要等你传话吗?

听听,他们在枕边说些什么?

“其实我根本没这意思,你误会了。”

“我也认为你不会这么绝,怎么搞的?阴差阳错,差一点我们就万劫不复了。”

请问,他们下一句要怎么说?他们要把彼此的误会往谁身上推?

当然往你身上推!

***

他们不退给你,又推给谁?过去那么长的时间,他们根本不“对话”,全靠你“传话”。“听拧了意思”,除了怪他自己的耳朵,当然只能怪你。

世上有几个人会怪自己呢?何况在这浓情蜜意的时刻,只怕什么错,都推到你身上。

他们的枕边话,你听不到了,你过去传话中的任何“语病”或“添的油,加的醋”,现在都在当事人的“对质”之下“现形”了。

就如同前面故事里,当志刚问小欣“你会不知道她有多少男人?”小欣答:“我当然知道。”还有,当志刚问:“那时候谁不知道她跟你们老板好?你不知道?”小欣答:“我当然知道,但那时以前的事了。”当志刚问:“她现在是不是还跟那个王八蛋往来?”小欣说:“我不知道,那是你们的事。”

表面上看,小欣都没说假话,也都说的客观。但是落在志刚的耳里,就都有了“实质的意思”,那印证了他长久以来怀疑的事情。

记住!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口不择言,把自己不确定的事全说成确定的事,你最好别乱答,更不可附和,甚至说,你最好用话岔开,不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