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3页)

太难了。

“后来,有个女老师灵机一动,在备课时就提前用毛笔,把需要讲解的框图和源程序,全都绘制在大大的纸张上。纸张的长度和黑板的宽度一样,上课的时候一张一张地挂在黑板前,这样给学生讲解,效率一下子就高多了。”

“然后老师们就都学会这一招了,每节课讲的东西更多,我们学生只能拼了命的跟上老师们的节奏,拼了命的学,暂时不明白的就先死记硬背下来。”

“没有计算机、没有教科书、没有学习资料……但是P大的计算机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那时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们,刚进入大学时Y语都不怎么好,但即使Y语不够好,看过的论文我们也全都烂熟于心——因为论文太少了,就那么几篇,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看,里面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了,里面的图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

“那时候看着国外的论文,心中只有绝望,国外那样的水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啊?我们真的能达到吗?”

“我读书的时候,全系只有个别几位教师能够作为访问学者到M国交流和进修。出国交流和进修的机会很少很少,而且出国交流和进修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M好。老师对我们说,走出国门的时候热血沸腾,回来的时候浑身的血又凉了。想从国外学习真正的知识和技术太难了,人家钻研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无偿分享给你,而我们国家又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与人家互换呢?”

“但即使是这样,依旧要出国,依旧要想办法从学到东西回来。为了有更多的出国机会,系里的领导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把负责实验室建设的老师派出去‘接机’。就这样,趁着把计算机从国外带回国内的机会,我们的老师出去,努力与国外的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那时候,为了能出国学习,真的是费尽心思。

而现在,MIT邀请云歌去读大学,云歌拒绝了;MIT邀请云歌去做讲座,云歌又拒绝了;MIT两次被拒绝后,依旧没有气馁,云歌不肯去,MIT的师生们就都过来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哪里听说过《ure》和《Science》?”

“后来,知道《ure》和《Science》了,心中也只是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ure》和《Science》上的计算机领域的论文都看懂,那就太好了……”

至于自己在《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哪里敢想?

“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的计算机专业领域也能像国外一样优秀……”

这样的想法,戴院士只能藏在内心最深处。他相信有很多人心中和他有一样的想法,他的同学们、他的老师们,但是从来没有人敢说出口。

“后来,我读了硕士、博士,然后留校当了老师。国家越来越强大,各方面都发展地越来越好。我胆子也大了一点,敢想的越来越多。那时候我最好的想法,如果我们也能把学生送进哈佛、MIT那样的世界名校就好了,如果能留下一两个进入惠普、摩托罗拉那样的大企业工作就更好了……”

“在那样的大企业里学到先进的知识,然后回国建设我们国家自己的算机行业……”

戴院士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的国家里竟然也有本科期间就能在NS上发表论文的学生!

有一天,自己的国家在ai领域遥遥领先!

有一天,《Science》成立新的子刊,竟然要向自己国家的学生约稿,假如《ScienceRo波tics》得不到云歌的支持,那么《ScienceRo波tics》的腰杆就不够硬、底气就不够足……

现在这个学生,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坐在自己面前,用如此轻松的表情、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与他讨论,她不想支持《Science》即将成立的子刊,而是想成立一个自己国家在AI领域的期刊。

“既然我们国家在AI领域的研究已经领先了,那么AI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不是顺理成章的属于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