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3页)

云歌:“这方面我在下一次的讲座中会说。”

“Yun!我看到了云骐45度让路法为救护车让路的视频,对此非常感兴趣,请问云骐是如何做到的呢?”

云歌:“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涉及到商业机密,我不会回答。”

“Yun,请问云骐如何识别红绿灯?云骐会不会识别红绿灯的倒计时呢?”

云歌:“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不必请教我,这一点也不难,你的同学和老师里一定有人能够为你解答。”

只要云歌在P大校园里,无论她在图书馆、自习室,还是在食堂、湖边,M国的学生们都会跟在她身后。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校园一景。

如今P大的学生们只要看到一大群MIT的学生,就会知道,哦,云歌走在最前面或者云歌被围在中间。

云歌被一群人围得烦不胜烦,与P大的老师商量,“老师,不如我把接下来的讲座一口气讲完吧?”

云歌不肯去MIT做讲座,MIT的师生们就追到了P大,听云歌在P大做的讲座。

这么一来,就不是一个讲座能打发的了。

交流活动持续一学期,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讲座,有P大教授主讲的、有MIT教授主讲的、有P大优秀学生主讲的、有MIT优秀学生主讲的……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云歌自然又是毫无疑问的主角。

P大不想让云歌讲太多次,MIT不愿让云歌讲太少次,两校反复沟通扯皮了很久,最终定下来云歌一共讲四次。

一个月一次。

云歌自己心中对于哪些内容能分享,哪些内容不能分享,十分有数。

但是P大的教授们比云歌更加谨慎,云歌每次的讲座内容,都要提前汇报给P大的教授们。

每次在MIT师生面前做讲座前,都要先给P大的教授们讲一遍。

有几位老教授头发都花白了,但是身体和精神都特别好,听报告时的神情像学生一样认真,专注力更是甩出学生好几条街,几个小时都不会走神一秒钟。

还有一位九十岁的秦院士,身体已经不允许他长距离的走路了,只能短距离地走几步,出行主要靠轮椅。

P大的大楼很多建造时间都比较早,无障碍通行方面做得不是很完美,时不时能遇到轮椅不方便通过的地方。一左一右两个学生搀扶着秦院士,再来一个学生将轮椅搬过去。

即使这样,云歌每一场讲座的预演,秦院士也一定准时到场,坐在轮椅上听完全场后还会向云歌提问、与云歌交流。

秦院士的身体虽然已经不如年轻人了,但是思维的清晰和敏捷程度,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求知求学的渴望,更一点也不输于年轻人。

云歌见到秦院士后,心中只有满满的佩服。

不知道她自己老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不会也像秦院士这样?

云歌被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后,忍不住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变老……这件事让她觉得陌生又新奇。

上辈子,她完全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这辈子如果她能够经历的话,云歌觉得怎样都很好,像秦院士这样很好,其他可能性也不错。

秦院士等一众教授比云歌更加谨慎,很多云歌认为可以分享的内容,教授们砍了又砍。

砍到最后,深一些的内容全都砍掉了。

“你这孩子啊……还是太实在!”教授们对云歌说道。

头发花白的教授拉着云歌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留学经历,“哪有那么容易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呢?”

“那时候我们为了学点东西,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

“最深处的、最核心的内容,依旧根本接触不到。不过那时候我们国家太落后了,在外面学到的一些皮毛,带回国后都非常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些教授眼中,MIT两次邀请云歌、两次被拒绝,又一路追到P大来,根本不算什么事,远远比不上他们当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