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会和一个微信群存在的理由(第2/3页)

此文想说的,着重是微信群。虽说微信、朋友圈是依关系而住的,但微信群不一样了。就像当初依闲暇而住的聊天室,按照关系和内容两种方向分化出聊天工具和论坛,微信群和合了关系和内容,复归到依闲暇而住。

微信群是一种松散的人际联系,它不像聊天工具,不像论坛,更像聚会。微信群里可以所有人三个月不说话,等谁结婚了在群里喊一声,大家又聚一起了。而一个论坛如果三个月没人发帖,就死了。

微信群有两种。一种依关系而住,一种依内容而住。前者比如:班级群、校友群、家族群。这种群可能没什么意思,但是你通常不会退。它代表一种线下的关系。

群这种东西,并非互联网出现后才有。过去京师的湖广会馆,四川同乡会这些,就类似今天微信上的校友群、老乡群。今天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厂里,有东北帮、山西帮这种群,它们并不依赖互联网而存在。因为人群本身,就有依关系而住、依内容而住的需求。

但并不是有了关系就能形成群。比如两个在广东打工的湖南摩的司机,和两个在北京打工的湖南摩的司机,怎么成为群呢?人群依关系而住,关系也要有所依,如果依物理世界,广东的湖南籍司机和北京的湖南籍司机,无法成为群。如果依互联网,就可以,加个QQ群,或者进入摩的司机论坛就行了。如果依移动互联网,加个微信群,就可以了。

这种群的关系是松散的。比如我父亲曾经在山西当兵,同年退役回到县城的战友常常聚会。有一天,有人提议说成立个战友会,没人愿意当会长。当会长,没有工资,还要负责各种事情的张罗。这就是松散的关系。紧固的关系是过去的宗族。过去在山村,碰见杀人盗窃通奸等事,往往不是到县衙告状,而是按照族规处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把这种关系瓦解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你很容易进入一个群,而在过去的小山村里则很难,姓金的就是姓金的,姓赵的就是姓赵的;湖南人就是湖南人,四川人就是四川人。今天,一个人可以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出生在不同的城市,自己出生和成长在不同的城市。古代出行,路过借宿一晚,不成问题。今天,蓦然跑到不认识的人家借宿,人家会无比惊讶地盘查你的各种证件来确定你是不是骗子。

不过,虽然这种群关系会越来越松散,但不会消失。至少在看得见的未来还不会。

另一种是依内容而住的群。比如红包群、招聘群、媒体群、码农群、电影群等等。

像红包群,每个人闲着没事就在群里发红包,如果发现谁长期不发只抢,大家就会动员群主把他赶走。红包群在古代社会也有原型,就是冬天的村头,大家围在一棵大槐树下玩骨牌、打麻将。这种依内容而住,具体地说,是依“小赌怡情”的乐趣而住。许多人天生有赌博的兴趣。

公司的组织,就是依内容而住的群。它和红包群一样,不过是老板发红包。因为发工资,大家每天朝九晚六聚到一起,要不发工资,早就散伙了。不发工资还不散伙,那就得依企业文化而住,比如说传销、传教和入党。不给你发工资,你还天天往这儿跑。

像媒体群、电影群,这种依内容而住的,在过去也有原型,叫里坊。整个镇上杀猪的都在一条街,歌楼酒肆在一条街。宋朝的时候,卖布的要穿卖布的衣服,卖果子的要穿卖果子的衣服,甚至乞丐也要穿乞丐的衣服,这叫当行本色。说“老本行”、“专家”,就是意思我是从这个群里出来的。

依关系而住,依内容而住,分别体现人和人之间的两种联系,前者是物理意义上的联系,后者是精神意义上的联系。因此,群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