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3/3页)

搞得她都不好意思了。

“就做了点事儿,大可不必这样,”

面对这种单纯的目光,苏青玉心里多少有些心虚。

她虽然也是解决了知青的一点就业问题,但是实际上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小红旗能够走出来。

只是借准了这个时机而已。没有大家想的这么伟大。

高前进由衷道,“苏主席,你真是我辈之人楷模。”

苏青玉干脆也厚着脸皮了,道,“在其位谋其政,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过如果大家要像我学习,我也是欢迎的。”

学生会成员都笑了起来。

跟着这样的学生会主席,他们都觉得学生干部生涯更有意义,也更有干劲儿了。

苏青玉一想,突然道,“对了,你们对这事儿感兴趣吗?”

大家都看向她。

苏青玉道,“我们这个工作刚刚开展,虽然有元华集团帮忙,但是如果有更多人帮忙,这件事情完成的就比较快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帮我们一起建粮站,也不需要你们在外地,就放寒假的时候,在你们当地帮忙就行了。”

这可让所有学生干部们感兴趣了。

与其寒假在家里没有意义的待着,不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大家纷纷附和道,“有兴趣。”

“愿意帮忙。”

苏青玉见大家踊跃加入,高兴不已,“那行,到时候咱们报个名,把各自所在家乡写清楚,我们到时候统一分配。当然,先说好了,没工资的。我们现在还欠着巨额外债。不过到时候可以给你们一些粮油。”

“苏主席,什么粮油啊,我们只是为了出一份力。”

“不要报酬。”

“就是,我辈之人对这些没兴趣。只想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

“谢谢,谢谢各位。”苏青玉欣慰又激动。

除了学生会的人之外,苏青玉也在班上号召了一下,让有兴趣的人可以参与进来。

因为建立粮油站,也和经济是有关系的,有兴趣的,可以提前参与这种实践活动。

这种事儿得到了经济学一班的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种事儿义不容辞,我家就是省城的。”

“只要不嫌弃我没经验,我可以帮忙,反正在家里也是看书。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可不多。”

“班长,给我记个名字。”

只是好些学生遗憾的表示自己家在农村或者公社,无法帮忙。

苏青玉就道,“那如果家乡有丰富的,品质高的粮食,也可以帮我们打听一下。粮站建立之后,后期还得收购更多粮食供应全国。”

“这就没问题了,班长,我们那可是被称为鱼米之乡呢。”

“我们还是粮仓呢。”

“……”

大家七嘴八舌,积极参与,让苏青玉心情激动,自己有这样一群同学,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她对未来的华国发展,很有信心。

作者有话要说:  么么哒,十点半见。

感谢亲们的支持,我可能也是写到后期,心情没那么平静了,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就有些碎碎念,谢谢大家包容。我会按着大纲继续写的,每个情节,都是为后面铺垫。

其实写这么久的文章了,一般文到后期,已经都有注定的走向了。我努力的将它完整的写出来。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另外,青玉的成功其实和实事有关,因为她每走一步都紧跟时事,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这次搞粮油站,因为紧跟时事,所以才得到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