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3/4页)

苏家屯大队的社员们嚷嚷道,“李知青,你们这是干啥呢?”

李芳喊道,“隔壁大旮旯大队的,来这边加米加面的。”

“你们这还用车去接?”

“那可不,为人民群众服务嘛。”

坐在车上的老人孩子们个个觉得倍儿有面子。瞅着没,咱这还专车接送呢。

在一群人羡慕的眼光中,车子往加米厂开去。

倒是有想的远的人突然想到,“哟,这么多粮食,今天这一天机器都停不下来了。 ”

果然,这一整天的时间,加米厂的机器就没咋停过。

有些人是早上跟着车子来的,排队排到了晚上了。

好在人家也不着急,反正一车子送回去的,早晚都是一起走。

总比去别的加米厂强,有时候还得走夜路呢。

女知青也忙的脚不沾地的,她们力气小,不能直接扛着袋子往机器里面倒粮食,只能用器具装了一点点的往里面送。

不过朱琳和高晓华这边可乐坏了,她们负责管账收钱登记的。

从早到晚一直在进账,有些是直接收粮食抵账,有些是收的现金,几分几毛的,一摞摞的,拿在手里都兴奋。

因为宣传工作做到位了,加上这些苏家屯服务好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大队的人都特意来苏家屯这边搞加工了。除非着急才去公社或者其他大队,要不然宁愿排队,也等着苏家屯的车子过去接。

一连好多天,除了苏青玉规定的每周休息日之外,其他时候,机器都没停过。

月底苏青玉就算了算这大半个月的收入了。

厂里收费标准是加米三毛钱一百斤。磨面程序复杂,收费标准是一分钱一斤。

除去电费和柴油费,机器和房租等费用,每天纯利润也有二十块钱。

如果不是因为厂子太小,机械少,还能赚更多。

当然,这个纯利润也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她们也就十来个人,农村工资标准不高,不像城里那样一个工人二三十,三四十的。除了苏青玉作为厂长,每个月十八块钱之外,其他普通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十块钱。守机器的因为要扛东西,还多一块钱体力费。

一个月的工资开销也就只要一百出头。剩下的钱那都是纯利润了。

而且这可都是实打实的能拿到手里的钱,不像队里,每年给社员们发钱都发不出来,成年男性一天也就两毛钱的收入。一个月也就六块钱。还拿不到手里。

苏青玉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养活了知青同志们,还能给队里带来便利,这也是建设农村的成绩。

为了让大家更有信心,虽然工作还没满一个月,苏青玉决定月底最后一天作为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

这个月的没做满也按半个月的来发一次。

十一国庆节前一天,晚上完工后,苏青玉就在办公室里点着灯,让高晓华算账,然后给每个人发工资。可以选着现金,也可以选择粮食。

“天啊,我们终于能领到钱了,我在农村这些年,都没领几次。”

有些女知青激动的眼睛都红了。

她们知青干活不行,每次倒欠队里工分,分粮食都不够吃,好多年都不发钱了。基本上靠家里寄钱支撑的。

这会儿终于能每个月拿钱 ,感觉和做梦一样的。

苏青玉道,“这还是开始,以后咱们厂子会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多,咱以后也要学城里工人那样,年节发礼,年底发肉。”

手里拿到钱和粮食了,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之前辛苦的工作也都值得了。这会儿听到苏青玉的鼓励,大家也干劲儿十足,“厂长,咱没得说的,都跟着您干!”

“对,都跟着青玉姐干!”朱琳举手拥护道。

苏青玉笑着道,“明天国庆节,厂里放假一天,咱开着拖拉机去逛县城去。路上要是遇到人了,咱就说发工资了去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