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永安元年冬,七茜儿最畏……(第3/6页)

七茜儿抿嘴笑:“是,我就稀罕草“色”天然,反正也闲着,咱慢慢弄,慢慢染,这一辈子都总有新穿戴不好么?”

黄氏鼓足勇气赞美了一句:“小安人手巧,怎么都成的。”

手巧?七茜儿可不觉着自己巧,活计都是反复做了几十年的,她倒是佩服自己的耐“性”,闷头能一直干活。

可人家夸自己呢,便互相溜须呗。

她也笑着拉黄氏的手说:“我家阿“奶”可说了,我这手就是耙子,粗针大线简直没眼看!要说心灵手巧,还是老陶家媳“妇”儿,那上上下下那利索的,啧~!”

说完她们一起笑了起来,七茜儿便请黄氏正屋里去坐。

黄氏现在胆子也放开了,婆母又说可以随便坐,她便放开胆子想来陈家沉屁股。

这可是求不来的荣耀,现下满庄子“妇”人谁不服小安人,都快把她当成娘娘庙的娘娘拜着了。

那伤兵营说不走便不走了,换了旗儿说是从此算作“药”材库了,那前面也不打仗了,加上老陈家祖孙又满庄子溜达贴条子?

谁也不是个傻子,陶家还藏着个识字儿的姑娘,等着寻高门呢!

这边都上了牌子,叫做亲卫巷固定住了,如此人心便更惶恐,几个年纪大的成天就坐在老太太那边哭。

老太太看七茜儿给她堂哥找好了宅子,便把七茜儿的分析,揽功绩算作自己想的都说出去了。

一刹,全庄子的“妇”人便都疯了,又都各自出去打听,总归是各家都有军中吃饭的关系,一来二去可不就是都知道了。

也有那跟前面失了联系的“妇”人,不知爷们在前面挂着什么职位,人活不活着都两说呢。

就哭哭啼啼来求陈家的老太太,天地良心,那会儿谁敢麻烦小安人啊!

小安人那狠劲儿的,谁见了不躲着走…

可谁能想到呢,求来求去,最后能依靠的竟是这个厉害人儿。

除乔氏进不得门去,前些日子,只要人过去求,就有求必应。

人小安人也有耐心,就挨家挨户的给分析。那不“摸”底,不知道男人去哪儿的,便都听了小安人的建议,寻了庄子后面靠右的屋子,差不离的就各自占一院,也贴了条子,写了男人在哪边出力姓甚名谁。

这有根底的,这会也明白了,从前住的官宅到底保不住,就选了老太太现在住的这种,各自分开去占住了。

上月末的事情,那边皇爷又来赏人,单赏了陈家小媳“妇”一人,说是给了不少东西,拉了好几大车呢!这就更不能招惹,都得端着捧着人家过活了。

从此,亲卫巷子这边的两位陈家太太,她们就喊成了老安人,小安人。

可成了安人又如何,该干的生活半点也少不了做。

看锅内染料差不多了,七茜儿便熄了火,从灶下取了一根明火,带着黄氏往那正屋里去。

黄氏跟着,心里真是艳羡不已,不说旁个,只说陈家这铁锅,人有沐浴的大锅,有制饭的套锅,现下染个布,人家还有专门的锅。

羡慕不来的。

进了正房东边,七茜儿把明火塞入灶坑,又添了几根松油柴,片刻灶下噼啪作响,满屋就松香味儿,这家便缓缓烘了起来。

便是有几屋子干柴也没得奢侈到一起烧两间炕的。

黄氏就站在东屋,看着人家窗户上贴的双层宣纸就又羡慕了。

大冬日,谁不想看点明,可是家里的纸张都是给状元写字儿的,如此,她们的窗户便横着板子,边缘拿破布塞的严严实实挡风。

七茜儿看她羡慕,就去里屋取了十几张宣纸出来给她:“婶子们日日针线,没得把眼睛糊坏了,拿去贴窗户借个明儿。”

黄氏怎么也不收,还笑着说:“不要,不要!要面糊呢,家里现下就是好,也不敢糟蹋粮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