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肥肥么么哒大伯(第4/7页)

哪个摊贩的炸油条油五天不换一次,那油都黑亮黑亮的跟酱油一样,大臣们都不敢想象,这要是夏天苍鹰乱飞的时候……

哪家酒楼说用的“东北大米”,其实是用的一点点普通东北大米兑的普通南方大米——老百姓花了钱吃了这般大米,还以为五常大米就是这么个味儿,那以后五常大米产量高了,谁家卖真的,还能卖出去吗?

哪家猪肉摊上的猪肉不是新鲜的,还是病猪——大臣们更生气,病猪,病猪,人吃了就是人命关天,还可能查不出来死因!

京城,天子脚下都这样,其他地方都不用查。

一桩一桩,一件件,每个地方除了几家口碑好的,精心细作,厨房的环境也干干净净的,其余的……劣币驱逐良币,不法商法用低价吸引人,导致良心商贩都经营不下去!

皇上和大臣们相对叹气——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些,或者说,因为之前大清粮食不多,朝廷为了人能吃饱,潜意识里不敢大查。

可是现在不同了啊。

可爱的大清人,现在我们有了粮食了,要讲究起来了,要吃的干净、安全、健康、滋补……

东北大米市场上应该是多少价格,新米和陈米各应该什么价格?东北大米掺江南大米应该什么价格?猪肉应该怎么分辨新鲜不新鲜?鱼类应该怎么吃?怎么选择……

都来学一学哦。

不要贪图小便宜,低价只能买到低价的食物、除非亲友,没有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银子!

我们不能任由商贩们的恶行蔓延,我们要为了自己的饮食负责,要监督起来,要认真对待!

我们也要自己的厨房干干净净的,有些食物时间久了不能吃就狠狠心扔了,万一吃出来毛病怎么办?

我们现在有粮食了,不用藏着掖着储备粮食了,就吃一个放心坦然!

大清的老百姓发现,自己活了一辈子了,吃都不会吃——哈哈哈,哈哈哈。

男女老少特欢乐地跟着学。

有那刚刚进学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念“三代方知道吃穿……”被家里的长辈摸着脑袋笑:“将来啊,爷爷就等着牛娃的孙子送来的好吃穿。”

各家小报都来报道,各家戏班子都来唱唱,老百姓听人说那真正的“东北大米”香得来——连稻杆子稻叶子都香气扑鼻,真正的香气扑鼻那一种,闻过就不忘那一种,都哈哈哈地笑。

皇上和大清人保证:“东北大米明年开始销售,其实啊,将来大清的大米,都好。喜欢软的吃软的,喜欢滑的吃滑口的,喜欢香的吃香的,都喜欢的那就不同的米兑着吃……

商贩至少要诚信地告诉人,什么大米什么价位……”

“新米和陈米当然不同,不同地方也有略不同……买大米的人,要学着懂,要明白一个道理‘便宜没有好大米’,要支持诚信良心商贩,要打击以次充好的不良商贩,千万不要觉得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

大清国莫名地,却又很自然地,就这么开始一轮生活大课堂,更有那大清的农户们,听着村里的老秀才一声声解释那些文章,目瞪口呆的,震惊啊。

可了不得了,原来你们城里人天天就吃这个?这个俺们都喂鸡喂猪的,你们也要买?

城里人:“!!!”

可是农户们说的大实话啊,粮食和蔬菜水果都是他们种的,哪样好哪样不好,他们最清楚,他们吃的用的基本都是自己种的,自己做的,很少舍得花铜板买吃食,哪知道……哈哈哈,哈哈哈。

城里人:“!!!”

这个农户妇人“偷偷大声”说:“怪不得邻居家的小姑子嫁给县里,每年秋天都来娘家拉粮食,原来是……哈哈哈,我还以为这是小女子念旧,哈哈哈。”

那个农家汉子愤怒的嗓门特大:“怪道皇上说商人奸诈,收了我们的大米掺和陈米一起卖,那买的人不都说是俺们米不好?俺们的米哪里不好?白花花的大肚皮的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