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小肥肥么么哒(第2/3页)

亲亲玛法:“!!!”

弘星真的有办法,弘星在小系统那里买来各种剃须刀、净面的小仪器,有些造型简单,看一眼就可以大量生产,皇上稀奇地打上泡沫,自己刮脸——这体验,非常新奇。

可是皇上是皇上。

皇上简单的一句话“刮脸和剃头没有关系……”气得弘星差点又要哭嚎,一阵困意上来,小孩儿睡了过去,睡着后的小胖脸上还有生气的痕迹,腮帮子一鼓一鼓的。

皇上:“!!!”皇上气得捏捏乖孙儿的小脸颊,就觉得乖孙儿的小脾气骄纵的越发大了。

其他人:“……”我是谁?我在哪里?哦。我在紫禁城,我亲眼目睹,小殿下和皇上闹腾着不剃辫子头,还嫌弃“丑”!

对,小殿下的“不闪亮”,那不就是“丑”?天皇老爷啊,这不愧是他们的小殿下!

皇太后得到消息后乐哈哈地午休;太子妃得到消息后,一颗心从嗓子眼儿回归心脏……所有人恍恍惚惚的,就是皇上也沉浸在有关于剃头的那些过往里,一个人坐在乖孙儿午休寝殿的外间,沉默不语。

剃头,是关外的游猎生活产生的习俗。

不管是蒙古、契丹、女真、日本……还是北欧的唯经、茶颇罗什等等民族,还是有女真、朝鲜、汉族……重新形成的一个民族满族,都要剃头。只不过头发的剃法与辫子的节法略有不同而已。

女孩子打小儿剃三搭子头,长大要嫁人的时候蓄发,一个是方便他们的父母照顾她们,一个也是方便她们的日常活动。

男孩子打小儿剃三搭子头,长大后蓄发编辫子,一根小小的鞭子,铜钱眼儿可以穿过去那么细,如果人在战场上去世,他们的同袍割下他们的辫子带回来,他们的亲人见到辫子,如同见到尸首一般。

头发,对于平原沃土上的人有着莫大的意义,对于剃头的民族,怎么会没有意义?

只是他们的环境,注定了,他们不能蓄一头浓密的大长发。

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的游猎民族,以骑射为业,那里的人,和天地挣命,只求活下来,不光没有足够的用水,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没有足够的铁器,没有足够的手艺人……

风沙满天,汗水淋淋,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但洗头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剃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剃刀不够好,剃头师傅的手艺不够好,头上流血、留疤。

曾经有人羡慕关内男子的长发披肩,结果骑马的时候前额的流海过长遮挡视线,一头栽下来。

曾经有人因为长头发在骑马奔驰时散乱,白白地任由猎物跑离自己的视线。

老林子里荆棘到处都是,一不注意头发落到上面,那有时间慢慢理顺?

战场上,不管是谁,都有可能因为头发凌乱而失去最关键的一线生机。

平原上的人种田,衣食住行自给自足,打仗不是他们的要务,所以可以忍受,所以他们习惯了,可是关外的人不可以。

前额的头发刮掉,后边的头发梳成辫子。这样即不会遮挡视线,也不会在马上披头散发……在野外宿营时辫子盘起来还可以当枕头。

如此实用性的发型,美观与否自然就不重要了。久而久之变成习俗。

是什么时候,发型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民族的象征了那?

草原上的风确实大,大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些游牧民族必然要选择最实用的发型,“髡发”成为主流。

“髡,剃发也。”它就是一个方便舒适的发型,可是这个中性词在留长发的人的眼里,却是一个大大的贬义词。

此乃“五刑”之一也。周朝人把犯错误的男子剃头处置,待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流行起来后,头发的地位愈加显贵。

看在草原上的人眼里,没有觉得有任何美感,为什么留那么多头发?不热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难道就一辈子不剪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