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二合一节(第3/6页)

要好生教导着!

十一日的上午,又是一个艳阳天。文华殿主殿,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大礼参拜,赞礼官呼唱,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依序出列……

弘星还是和以往那般,乖乖坐着不动,端着一副特乖巧特孝顺的模样儿。

听不懂也听得眉眼欢喜,目光晶亮,听懂了更是眉眼发光,本来身上的几层光圈又多一层。

经筵讲学嘛,儒家治国无非就是四书五经,去年一个秋天“温故而知新”,这个春天还是。

不同的是,弘星在听了一个秋天,跟着玛法学习一段时间后,现在模糊跟上讲学进度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有仁德的人,能得荣耀,不仁不义之人,就会蒙受耻辱。现在有的国君,既不愿蒙受耻辱,却又甘为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偏又居住在低洼的地方。

……贤者居于高位,有才能的人做官任职,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修明政治,制定刑赏措施;如果这样,即使邻国是更大的大国,也会对此感到恐惧……”

左边讲官讲授完《孟子》一段经学的释义,右边讲官开始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借古论今。

“《诗经》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鸟儿趁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紧剥取桑树皮,来缠好巢上的缝隙,及时做好应变准备,那巢下的人,谁敢来欺负我呢?’”

“天降的灾祸,人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下的罪孽,那就活不下去。持心正,魑魅魍魉不惧。坚持仁政,爱民如子,圣明有道……作为一位国君,应该谨记上天所赋之命……”

两位讲官讲得慷慨激昂,浑然忘我。讲到兴奋处还口讲指划,口语谚语都冒了出来。

其他人凝神静听,皇上也不例外。弘星听着听着小眉头微皱。以前这些他都没听懂,但他喜欢讲官们说话的感觉。可现在,一些的大白话他好像听懂了。

讲官讲完一节,发现小殿下似乎有问题,特意停下来,温声问道“小殿下哪里不明白?”

弘星一眨眼,转头看玛法,得到玛法的微笑鼓励,脆脆的小奶音响在大殿里,极其富有穿透力,然后,人人呆愣。

“不是仁政,要军队强大会打架,邻国才害怕。”

小小的孩子板着脸,摆出来一副小夫子的姿态,还说得特有气势。

皇上猛地咳嗽一声。

在座之人“……”他们当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但怎么听着小皇孙的话里就是有“战场杀气”那?

右边的讲官眼瞅着小皇孙装大人的模样,忍住笑“小殿下,军队是另外一方面。一个国家,要先有仁政,先国富民安,才能供养训练军队。而要达到这些,一位明主圣君需要做很多事情。”

弘星眨巴眼睛,对比他自己,吃饱喝足吸收日月精华长大后,才好更好地打架……

“谢谢讲官。可是小鸟儿很弱,筑好巢也被二哥抓下来。”

咳咳。

这下子,所有人一起咳嗽出声。

左边的讲官忍不住了,发现小殿下眉眼间灵慧闪动,明显是听入了心,极力使得自己严肃刻板的脸露出一个笑儿来。

“小殿下,《诗经》里的这段话是比喻句。春秋时期,没有鸟枪,也没有多少人会弓箭,弓箭也不比现在,人的身高也不比现在,和我们现在很不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一个人,一只鸟,应该照顾好自己,夏天防暑,冬天防寒。

一个国君,应该及早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没有内忧,才好应对会有的外患,才没有谁敢欺负他和他的子民……《孟子·离娄上》曰‘人必自侮也,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也,然后人毁之;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