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3/6页)

说到这里,殷以乔的神情复杂地露出了一丝不甘心的意味。

他闭上眼睛,不愿承认似的叹息般说道:“至少……桥梁是的。

-

皇家建筑师协会正在忙碌的敲定交流会的行程。

然而,这次想要出席的建筑师众多,人数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威廉姆斯先生不是忙于迪拜的项目吗?他怎么也想参加交流会。”

“不止是他,还有韦德先生,他居然特地从美国回来,要求我们一定要留给他中国交流团的场次。”

“额……”正在接洽的工作人员,插入话题,“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位建筑师,希望能够参与中国交流团的场次,所以……我们应该改用多大的会场?”

当理事们决定,向中国国家设计院发出邀请函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充满疑惑。

中国大部分知名的现代地标型建筑,都是国际建筑师的作品。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之中,中国的贫穷落后,还不足以支撑起现代建筑艺术的需求。

他们没想到,这次公布了中国交流团会参加的消息,竟然引得平时懒得参加交流的建筑师们充满兴趣。

连英国知名的报刊、杂志,都在向他们申请交流会的采访权利。

“难道,是因为这篇报道?”

工作人员随手拿过桌上的报纸,一座盘旋山体的桥梁设计,突兀的出现在群山之中。

“据说中国交流团的阐述作品里,就有这座造型怪异的盘山桥!”

乌雀山大桥的盘山构想,从国内传到国外,并不需要多少时日。

英国的媒体人,面对这座即将修建在冰天雪地、海拔三千大山之中的桥梁,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这样的桥梁盘山而行、惊险无比。

他们以惯常的夸张情绪,尽情阐述了他们对这座乌雀山大桥的设计观点,并且本能的提出了众多问题。

建设环境有多恶劣?

能不能请到工人进山?

桥梁高速的养护成本有多高?

这些问题,远比单纯的设计造型更加吸引人去关注。

他们已经听说过太多中国的遥远传说,恨不得马上到达建筑师协会的交流现场,举起长镜短炮,拍下这些疑问的答案。

也许,英国的普通民众并不能很好懂得这样一座桥有多可怕。

但是,这篇报道十分贴心的出了最完美的本土化解释。

它说:“乌雀山的海拔超过三千米,比英国最高峰还要高出三倍!我们不得不怀疑,中国就算在这里建起了桥,也没有人敢从桥上通过!”

英国最高峰,成功变为了遥远乌雀山的参照物。

哪怕是不懂建筑的普通人,也能从他们身边的山峰,感受到乌雀山建桥的恐怖。

协会的工作人员读完这篇报道,都立刻升起了和它一样的想法——

设计这座桥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中国真的有条件,有能力修成这座桥吗?

就算修成了……真的有人敢从桥上通过?

英国报纸的疑问,伴随着中国交流团的出行越演越烈。

并且在他们到达机场的时候,冲上巅峰。

各大媒体都在社交网站上,激动的发出明天交流会的时间,并且提前列出了中国交流团会涉及的代表作品。

一场交流会,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无数根本不关心中国的人,也十分想知道什么是智能化的道路疏堵分流工程,什么是值得中国骄傲的地标。

哦,还有那座匪夷所思、便宜得让人怀疑质量的曲水湾大桥!

以及盘旋于三千米海拔高峰的炫技桥梁!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理事,加西亚先生,正皱眉凝视着希思罗机场的到达口。

那里人头攒动地走出了无数旅客,他只要看到黑发黑眼的队伍,都会提出迫切的问题。

“殷,那边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