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番外1(第3/4页)

“具体发展轨迹我就不多说了,临海市就是一个例子,有什么想不明白的,犹豫的,都可以直接去翻临海市每年的发展日志,看看临海市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如何把农民培养成合格的工人?创办工人预备班。”

“在工业化程度第一阶段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储备了足够多的工人后,就该考虑工业化程度第二阶段的重要指标了,工业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临海市那么多企业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一直都走在国内的前排?因为临海市内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工农兵大学。

“那所大学是我亲自督建起来的,人才也都是我亲自挖过去的,从粤省挖过、从浙省挖过、从苏省挖的最多,但被我挖走的人数,绝对不及你们本土人才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各位应当想一想,既然国-家层面已经肯定教育的重要性了,各位是不是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让这些研究人员尽快走到技术岗位上来?”

“若是研究人员感觉这些年同社会脱节了,也可以先去临海市工农兵大学借一些人才,或者是让你们本地的企业去临海市工农兵大学寻求合作,一所好的大学,是开放的,是兼容并包的,是服务于全人类文明的……现在我们不扯那么远,肯定是服务于全国的,不会说只服务于临海市,没有那么狭隘。”

“但是,远水难解近渴,如何源源不断的培育出自己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是各位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放弃了经济发展,就是放弃了美好生活,放弃了人才培养,就是放弃了光辉未来。”

“以科技带动经济,以经济推动生活,这便是临海市发展的纲领。听起来简单,但如何做到,需要各位回去深思多想,我没有亲眼看到四省的各自情况,不敢贸然指挥,但大方向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建议诸位回去考察清楚本地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后,慎重下决定。临海市五区是怎么发展的?答案无非是因地制宜,我们在农业发展不起来的地方搞工业,在临海的地方搞渔业,在多山丘陵地带搞畜牧业养奶牛……所谓发展秘诀,无非就是八个字——‘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搞发展,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与发展,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自己想发展什么就去发展什么,要看当地适合发展什么,再去发展什么。”

-------------------------------------

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不同学生,学会的东西都不大相同,原因是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容易领悟到的点也不一样。

苏省的领导听到叶知秋说临海市工农兵大学的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是从苏省挖去的,回头就好好调查了一番,果然得知,叶知秋居然伤心病狂挖走了姑苏学院的大半壁江山!

他被气得好几天没睡着觉,一想到自家省份居然为临海市发展贡献了那么大的力量就气得肝疼。

粤省不发展畜牧业,苏省完全可以啊,要是他们留住姑苏学院的那些人,正大食品厂不就轮到他们了?

他也就是这么一想,并没有真的失了智。如果姑苏学院的那些人当初坚定不移地留在姑苏城,如今能不能活着都尚未可知,更别提去临海市搞建设了。临海市如果没发展起来,没变成国内的典型,那自然轮不到他们在这边羡慕。

可理智归理智,他一想到光明奶糖等正大食品厂的研究员就是叶知秋从姑苏挖走的就气得肝疼!

苏省领导吃一堑长一智,将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列为了往后发展的重点,绝不愿意再被这颗石头砸了脚。

粤省领导则是完全采纳了叶知秋的建议,将粤省打造成了以羊城发展为中心的经济一体化省份,积极鼓励各地建厂发展经济。

浙省也不甘示弱地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新经济体系,决定以轻工业发展为主,闽省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