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开放(第2/3页)

既然国-家已经要开放经济市场了,那就让临海市同东山省其它市加强合作关系,争取能让临海市内的那些工厂与企业到东山省其它市内开一些分厂。

就比如那四季养生粥,需要的五谷杂粮,东山省自己就有生产,为什么非得去林吉省采购呢?难道是东山省种的五谷杂粮不香吗?

还有那光明奶糖,东山省内一直都有畜牧业的底子,光明奶厂只要把厂子迁过来,原材料绝对不是问题,只要能够带动当地的地方就业率与经济发展就可以。

第二天,东山省的□□顶着俩黑眼圈召开了会议,定下了东山省接下来五年内的发展基调,然后就带领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往临海市去了。

此行,为‘取经’而去!

与东山省省委存在同样想法的人可不在少数,一时间,好多个地方的领导都往临海市来学习发展经验了。

叶知秋没心思招待这些人,就把锅都甩给了林国栋去扛,她去工农兵大学召开‘科技论坛’去了。

临海市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完全是因为有她在,她为临海市找准了发展的时机,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科技重要性的时候,她紧抓科技,成功地为临海市内的所有工厂建立了技术优势。

可如今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相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会陆陆续续出现很多模仿临海市产业链的地方,比如说四季养生粥可能变成五味养生粥,光明奶糖会变成光阴奶糖……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模仿就是传说中的山寨。

当山寨大军袭来时,临海市的产业能招架得住吗?

叶知秋仔细衡量过这个问题,答案是招架不住。

既然招架不住山寨的冲击,那最好的破局办法就是让山寨永远都跟不上临海市的节奏。

当山寨还在做牛奶奶粉的时候,临海市就得把羊奶奶粉做出来,或者是做出品质更好、噱头更吸引人的牛奶奶粉,这样才能压住山寨,让山寨永无出头之日。

同山寨的竞赛就如同与过去的自己比拼长跑,只有永不停止,才能不被超越。若是停滞不前,所谓的优势迟早会被抹平。

叶知秋在‘科技论坛’上讲了《持续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工农兵大学的师生都开动脑筋积极创新,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鼓励那些对生产有益的创新型科学技术及时落地。

学术界的风声越来越紧,纵然临海市没起什么波澜,可工农兵大学内的教员都不敢放松神经,整日都像是走钢丝一样。哪里用得着奖励制度?他们只想找叶知秋要一个承诺,让叶知秋保他们全家老小平安。

胡滨当初是拖家带口来的临海市,这几年依旧有他的那些老同学写信过来,希望他帮忙说说情,毕竟外界都知道他与叶知秋的关系很好。

一边是自己的同窗旧友,一边是帮自己大忙的贵人,胡滨夹在中间两头难做人,只能试探着同叶知秋说。

叶知秋是有心收下这些人的,可是又因为看不清上面的态度而不敢收,只能同胡滨说再等等形势,再看看变化。

叶知秋觉得,既然国-家已经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了,那应当会重视科学技术啊……可就是不知道国-家会从哪个时间点开始重视。

总不会比历史书中写的那十年更长。

有人写信过来,希望叶知秋帮帮忙,还在信中说,如果叶知秋不帮他们这个忙,他们可能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叶知秋连着收了好几封这样的信,还从报纸上陆陆续续看到好多个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不堪受辱而寻了短见的新闻,实在坐不住了,硬着头皮写了一封建议信,寄到了京城去。

她在心中建议国-家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列举了好多条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重要之处,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