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接连(第2/3页)

皇帝发话,只要给够时间,什么证据准备不出来?

然而今日被逼出了宫,甚至不曾得见太子,其人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三人一同进了福宁宫,出来时面对同僚催问,实在不知如何回答。

***

隔日一早,京中消息便传得满天乱飞。

御史弹劾两府,百官留朝,宰辅相逼福宁宫,俱都十分吓人。

太子不见踪影多日,他名声甚好,身份又举足轻重,又兼天子在民间一向名头都是刻寡多过仁义,有了这一遭,百姓少不得自有话说。

而更奇怪的是,纵然当日进宫的只有董伯星等三人,可天才亮没多久,甚至董伯星诸人还没回到府上,街边居然已经开始有人悄悄传话,说太子不忠不孝,居然要造反,又传出不少言论来,譬如太子强占民女,收受贿赂,又说天子病情反复,其中便有太子收买宫中内侍在父亲药盅里下毒云云,俨然伪君子。

这些言论虽是说得活灵活现,可周承佑做过多年京都府尹,周弘殷病重以后,许多事情都是太子接手,每日往返于内外城之间,年年都要去五丈河、汴河上看水修堤,叫百姓看在眼里,都觉得同传言不符,少不得给他分辨几句,一时京中谣言四起。

大魏从来不禁人言,外头便越传越乱,什么话都有,到得后来,已是查不出什么话从哪一处来。

此处风波未停,另又有一桩事起,便是金明池畔,连着多日有人投河自尽,先是一人,后来两人三人,再隔几日,居然一夜之间,死了七个。

京城地大人杂,意外死几个人并不奇怪,只是全数选在金明池自溺,早上飘起来七具浮尸,如何不吓人?

京都府衙奉命查案,这事情倒是简单得很,很快就发现问题所在——死者俱是酒贩,全是因为产业全无,资财尽散,还欠下无法偿还的债务,复才不得不自尽而亡。

再往下细查,原来自隔槽法试行之后,效果极好,为朝中增资财无数,屡得褒奖。

此法原还只是在京城里头几个地方试行,到了今年开始,便由司酒监牵头举国推行。

京中作为首倡之地,人口稠密,商贸繁华,隔槽法施行最久,也最为彻底,因有先例,行内见得前人所获颇多,只要认了槽,只有赚,没有赔的,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谁人能忍得住?少不得一拥而上。

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朝中指着酒税填账,年初秦思蓬接手隔槽法,其人好容易得了出头的机会,简直是竭尽全力,很快就将隔槽坊推而广之,规模越来越大。

裴继安在时,在奏报中写得甚是清楚,隔槽法必要限定规模,譬如某地只能酿酒多少,一旦认满,不得再做增加;

也要对认槽的人情况严格筛查,必要能提供一定的产业、资财作保,确定其人家资足够,便是出了什么问题,也不至于影响太大,才肯按规定比例下派槽数。

可换成了秦思蓬接手,上头实在逼催得紧,天子时时要钱,他又有心立功,哪里还能限定规模。

而核验之事耗费人力物力,还费时得很,若是严格查验,会极大拖慢扩张的进度,便将此项上报之后取消了。

取消之后,当时并无什么不妥,果然连着数月,隔槽坊中得酒得税数以百倍地增加,着实给国库添了一笔大财。

然而时间一长,到得最近,因新酒接连酿成,先后上市,酒水数量一日多过一日,价格也一日跌过一日,一时供大于求,原来五十文一角的酒水,竟是降到十几文也卖不出去,而且价格还有继续往下掉的迹象。

等到月初又一批新酒出库,酒价已经十不存一,本来家资雄厚的还好,可因秦思蓬拿掉了核验资财那一步,许多酒贩仅有一分却敢于借贷十分,本还指望靠酒水出库赚得一笔,谁知如此价格,莫说不能得赚,着实亏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