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能少则少(第2/4页)

钱家村共有两个大姓,一姓钱,一姓孙,村子虽是钱姓人落地建了才有的,因改朝前迁了好几枝往北边去,剩得的人就不如孙姓来得多,到得此时,虽说村名还是唤作“钱家村”,其实已是姓孙的势力更大。

听得那后生如是说,屋中立时哗然大惊。

“是不是姓孙的那群人搞的鬼?”

“平日里一味占我们便宜也就罢了,眼下这般要紧时候,竟是还要做绝户事!当真逼死人了,死也要拖他们一并下地!里正在哪一处,将他叫来,定要问个清楚才是!”

一个村中住着,少不得会起摩擦,常有人因鸡毛蒜皮、灌水除草的事情起冲突,更何况钱姓一族一早就住在村中,得地最肥,离家最近,哪怕水源也更足,旁人想要换好的,只能去同他们争抢。

然而因那里正姓孙,少不得更多偏向自己族人。

两姓积怨已深,今次的事情犹如一根导火索,很快将钱家人的火气点着了。

正闹腾间,村中里正终于姗姗来迟。

他一进门就见得如此阵仗,唬了一跳,问道:“怎么这许多人围着?”

钱家的族长就站得出来,先平息了一番众人躁动之声,又把钱二从外边听来的话说了。

那里正装傻道:“却不曾听得这事,待我明日去县里问一问。”

前头出去打听的后生却是早跳了出来,骂道:“你装什么相!我只问你,那孙大可兄弟二人哪里去了?是不是去石相村帮着挑水担柴?是给谁人担的?难道竟不是去服役?我们已是听得旁人说了,你是不是有意瞒着不叫我们知晓水柜的事情?”

旱时买水要钱,对农人来说乃是天经地义的事,然则本来可以分文不花,只要提前出力即可,却因被人刻意隐瞒,致使只能将来吃亏。

如若没有提前得信,任由这般发展,以后遇得旱时,无处寻水,当真要高价去买,偏又出不起那份钱的话,简直是要人看着自己的粮田活生生干死。

何况灾年间不能指着旁人的良心过活,更怕即便肯出钱,旁人也不肯卖水。

拿住了水,就如同拿住了农人的命根子,此时孙姓一族要拔钱姓一族的命根子,自然怨不得他们一副要拼命的模样。

那里正也看出不妥来,连忙干巴巴地摆手道:“没有这事!没有这事!”

又道:“想是外头人乱传的,等我明日去问了再说——咱们一个村里头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我却不至于做出这等腌臜事来。”

钱家族长哪里肯信,只道:“既如此,你今晚也不用走了,就在此处睡罢,明日一早,我们一门派三五个人与你同去——路程这样远,天又热,好歹路上有个照应。”

那里正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难看起来,干笑道:“却不必如此,便是跟着去了,你们也进不得衙门,倒不如等我回来再说。”

然则钱家族中上上下下却无一人理他,还遣人去得那里正家中,叫他那浑家寻了衣衫出来拿来换洗,晚间果然没给他走,就关在钱家祠堂中住了,又使人看着,次日天不亮就押着人往建平县衙去了。

***

建平县衙的后衙当中,郭安南同知县罗立左右分坐着,当中的小桌上摆了几本宗卷,那宗卷摊开,上头尽是字迹,写的乃是役夫、粮谷征集情况。

两人一人说,一人听。

罗立一脸的感慨,道:“不是我不听监司调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安南,你本在清池做官,应当最懂我等下头人的难处,监司一心想要修堤坝、圩田,是为了百姓好,我又怎会不知?可难道我心中竟无百姓?”

他叹了口气,道:“眼下正是农时,农人忙于农事,已是各村个镇三丁抽一去荆山下头服役了,再这般抽下去,谁人去伺候庄稼?此时不好好管着,收成又怎么保得住?将来秋税又当如何是好?总不能为了将来的新田,就不管现在的旧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