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波助澜

蒋琬、廖立稍作耽搁,待进入相府时正好遇到神色沉重的黄权。

黄权行走时似乎也在思考,直接绕开蒋琬、廖立二人。

这让正要施礼的蒋琬二人一愣,又见黄权步履匆疾,也就相互狐疑看一眼,都是不知缘由,又一起去见诸葛亮。

偏厅,他们入见诸葛亮时……就黄权离去这短短的一阵时间里,诸葛亮又拿起一卷公文沉心阅读。

相对于纸张来说,廉价、坚实的竹简迟迟没有被彻底淘汰;或许也有某些情怀因素在其中,反正一些地处偏远、经济匮乏的县邑、乡邑还在使用竹简。他们递交到中枢的奏疏,自然也书写在竹简上。

蒋琬心有默契,静静等候不愿打扰,否则思绪一断,又要重新整理、衡量这卷公文的信息。

廖立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在廷尉衙署住了那么久,也不差这一时三刻。

论涵养,谁都不缺。

诸葛亮思索透彻,伸手捉笔时才对蒋琬、廖立微微颔首似在陪笑道歉,就在他书写批示时,蒋琬、廖立才入内就坐,等待谈话。

蒋琬眉宇不时皱着,有浓浓的厌倦之色,显然是在为刚才胡氏引发的争论而头疼。

廖立也在思索,只是他手里攥着一串二十四颗鲜红珊瑚珠手链,正把玩手链珊瑚珠子之余考虑这桩事情。

廷尉卿刘琰追随先帝以来,与糜竺、简雍并列,比孙乾、伊籍这两名策士还要高一些。

能跟着先帝周旋天下、熬到绝地反攻的老臣,绝大多数都性格坚韧。

刘琰就是如此,喜欢高谈阔论、分析局势;先帝时期,是典型的清贵闲职,不接触重要实权职务。

不是刘琰不能做事,而是刘琰强势……性格这种东西,越是脱离实际的人,就越是要强,不会注意进退之间的尺寸。

作为一个策士、谋士,刘琰是合格的,能提供各种方案。

若是去负责实际的事情,是个注重结果,不在意过程的人。

对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力……刘琰这种人的看法普遍冷酷,该处理就处理,很是酷烈。

原因简单,刘琰要做的事情,肯定是他眼中认为很有必要、是符合实施需求、是正确的事情……一切存在的阻力,自然是错的。

对待错误的根源,自然要连根拔起,大刀阔斧的处理。

就因为这种性格,先帝将刘琰养在身边,以免刘琰做事时把别人撞得伤筋断骨,也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

可朝野形势变化多端,前后两次公卿大员发生变动。

朝中实在是没人了,只能把刘琰推上去,做一个廷尉卿。

廷尉卿只负责廷尉府内的审案……审案是府内掾属的职责,援引法律条例可以咨询治书御史。一切按着律法办事,刘琰也不是违法乱纪的人,廷尉府又没有主动抓人、立案、搞事情的权柄。

不管怎么看,廷尉府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刘琰是被关在廷尉府里。

料想再有变故,也不会让刘琰的坏脾气把事情搞砸。

现在看来,廷尉府的公务的确很稳妥,没有妨碍政务运转;可刘琰的私事,却把一切都毁了。

廖立沉吟时抬手抚须,只觉得毁的好,毁的妙。

此刻唯有静静等候,看蒋琬怎么说,看丞相怎么处理。

反正自己已经给胡氏的狂乱行为定性,就看刘琰敢不敢顺着杆子往上爬,直接把胡氏打死。

胡氏也是有娘家人的,引发舆论焦点后,就突然死了……娘家人肯定要讨一个公道。

最起码,要洗清胡氏身上的冤屈,不然牵连家族后,胡氏子弟、女眷头都抬不起,自然不可能正常发展。

胡氏若活着,城里城外风言风语,胡氏娘家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可胡氏若因疯病而暴毙,死无对证,又亡者为大……胡氏家族自然要跳出来,争取洗掉身上的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