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谋(第2/3页)

沈思敏轻抚他肩膀,目带骄傲地道:“你是个聪明孩子,我自然要好好指点你一条明路。你知道你比起谢丘两家的子弟来多了什么?便是多了沈家这个大靠山!现如今你外祖父在朝任重臣,你两位舅父一个在礼部一个在六科,都是要职。你二舅更是才学渊博深得皇上赏识。

“沈家虽然身份尚且有些尴尬之处,但这些年在你外祖父和舅舅们的经营下也逐渐的淡了。前些时候你外祖父在内阁之争中主动让贤给柳阁老,这招以退为进既为沈家凝聚了人气,又稳固了沈家在朝中的地位,沈家日后,必然气势如虹。

“峻儿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要好好利用。你跟雁姐儿的事不要再提,小不忍则乱大谋,你二舅极疼这个女儿,咱们跟她过不去,必然会引起你舅舅生恼,而且咱们终究已是客人,过份地在你外祖父面前抱怨只会让他觉得你眼界低。”

杜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又道:“可是即使我在沈家表现再好,也只有些许时日,且我年纪尚小,又如何能够长期得到外祖父注意?”

“这就是我这趟来的目的了!”

沈思敏站起身,望着窗外幽幽夜色说道:“我会想办法使你能够留在沈家,直到你参加会试得到了好名次为止!”说完她回头看着他,伸手将他揽在臂下,说道:“母亲虽也曾是这里的主人,但如今终究已是客人,原本你外祖母未病时我倒是不消愁,可如今——总之你要听话些,莫再惹事。”

“孩儿知道了。”

杜峻答应着,低头时想起沈雁那张冷冰冰的脸,不由又把头往下垂了垂。

这里母子间刚说了话,沈宓与华氏就过来探望杜峻了。

华氏挑了好些驱寒的丸药,沈思敏都淡淡地称了谢,收下了。她与沈宓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多话说,当然也许是碍着华氏在,两人坐了坐便就告辞。华氏自始至终没曾见沈思敏为日间那事起什么情绪,对她倒是起几分佩服。

翌日早上她跟沈雁道:“不管你姑母怎么看我,但总算是让人见到了几分世家夫人的样子,咱们家那几个——你大伯母好些,虽然没什么坏心眼儿,却也始终有些小算计,上不得台面。到底你姑母是从沈家里走出去的,底蕴又自不同。”

说完自己又补了句:“当然,我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名媛淑女。”脾气太大了。

沈雁捧着粥碗,嘿嘿望着她:“您知道就好。”

说完她认真想了想,对这门远在徽州的姻亲印象着实不深,只隐约记得几年后他们家也有子弟入仕做了官,杜谢丘三家以风骨气节为天下士子所景仰的世家,最后还是渐渐被同化,当然这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哪个家族可以对某个君主尽忠到家族断子绝孙为止。

当然,除非自戳。

气节与变节这种事情,其实都是时段性的,经过两代皇帝更迭,又做了周室子民十余年,杜谢丘三家饱读诗书的子弟应试入仕都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杜如琛官位坐到了什么地步,她并不记得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什么显赫的官位,否则的话她又怎会没有印象?

但凭沈观裕前世已经官拜尚书并且位列阁臣来看,他要提拔自己的女婿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而且杜如琛理论上应该也是饱学之士,为什么没被提上来?沈思敏是沈观裕的独女,从这两日的表现来看,又的确是端庄大气的,杜家家风亦很端正,杜如琛人品理应靠得住。如此推测,沈观裕应绝不会因为来自于他们的一些不便诉之于口的因由而压制自家女婿。

相反,四家历来关系亲厚,并非敌对关系,他反过来还应该大加扶助杜家成为他和沈家在朝堂上的助力,只有这样,沈家才会渐渐在朝堂形成自己的势力,从而变得根深蒂固。既然杜如琛未被重用,那么杜家别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