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公元前1755年(第4/5页)

汉谟拉比看她的眼神就已经知道她读懂了自己,晓得自己这个问题并不是为自己而问的。

汉谟拉比想要问的其实还是那个问题:他手中这样神授的王权,如何才能够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他那些不成器的子孙后代们,如何才能凭借祖先的智慧,继续妥善地治理这个国家,让它按照现在的状态,继续这么走下去。

他将双手叠放在膝盖上,郑重向面前的女人躬身。

这已经是王能够做到的最高礼节。

“美貌而聪慧的伊丝塔小姐啊,汉谟拉比诚心请您赐教。”

望着苍老而谦卑的巴比伦王,伊南实在不忍心拒绝,于是开口:“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铸币。”

“铸币?”

“是的。”

目前整个两河流域,都已经脱离了古老的实物交换“麦元”体系,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货币的使用靠称量,人们使用巴比伦铸成的统一规格的“砝码”,来称量白银或者黄金的重量。

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首饰作坊铸成的“舍客勒银”,把白银分割成接近一舍客勒的“标准重量”,这已经基本成为“钱币”了,但是它和后世的“钱币”还有些差别:上面没有币值,也没有发行人的具体信息。

“您可以在这些银币表面压铸上您的头像,在银币背面铸上神明的头像或者标志。”

“这样,只要人们使用这些银币,自然而然地能够感受到,您与神明之间的联系。”

这其实不是证明,而是教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思维强化,甚至是一种“洗脑”,让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个观点,一天一天地反复强调。

事实上,很多古代的统治者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毕竟“钱币”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力,并不亚于金钱本身。

“好!”汉谟拉比凭空想象了一下这件事的难易程度,确认他能办得到,他的子子孙孙也能办得到。

能够被铸在钱币上,与神明“背对背”,这似乎令汉谟拉比更多了几分底气。他看着伊南的眼光十分信服,因此也更加期待她说的第二个方法。

“第二件是,希律——”

汉谟拉比扬起头:“希律?”

“希律现在正在编撰的法典。它应当成为神明赐予王的法典。”伊南说。

“法典?”

“您可能不了解,希律收集了两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城邦所有的‘习惯法’,对它们进行了筛选,去除了重复和不合适的内容;又整理了您以前处理过的一万多件‘判例’,再加上各项原则,最终汇聚而成一部几乎能指导所有人一生的律令典籍……”

“这段时间里,希律已经将这些内容应用在巴比伦的‘正义之门’和王国里其他城市。现在不止是他,由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其他同僚,也一样能够按照这部法典上的内容,排解民间的纠纷,处理各处发生的案件。”

伊南说着说着,心头也难免激动。

她这次岂止是见证了“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她几乎是亲眼见证了“法律”的诞生。

“所以您需要一个契机,将这部法典用时间无法磨灭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授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整个王国所有的国民都熟悉它,遵守它。”

“将这部法典颁行天下的那一天,人们就都会明白,这是神明赐予王的,王据此行使伸张正义、赏善罚恶的权力。”

因为身份的差异,这部法典终究不可能被称为“希律法典”,而只可能是“汉谟拉比法典”。

但希律本人付出了无数心血的这部法典,却会因为依托汉谟拉比之名,得以传世。

“如果人人都能遵照法典上的法律,行使权力,承担义务。王国里的不公将会慢慢被消除,犯罪将不再孳生。巴比伦王国的国力将会变得强盛而不再会被削弱,汉谟拉比王之名,将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