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劝膳(第2/5页)

“可是……”康熙隐忍许久的泪终于落下来,在最最亲近的皇玛嬷跟前哭得像个孩子:“可是皇玛嬷,孙儿舍不得您!孙儿福薄,八岁头上就没了阿玛,十一岁又没了额娘。是您,悉心教导孙儿,疼爱孙儿,陪着孙儿走过那段最最艰难的岁月。”

“好容易天下承平,孙儿还待好生孝顺于您,让您享尽这世间繁华。您,您可不能说这等丧气话。孙儿还等着您大安了,再奉您往科尔沁呢!”

太皇太后笑而不语。

如果可以,她又何尝不想无病无痛地活到耄耋呢?

可惜天不假年。

每况愈下的身体,越发焦虑无措的皇帝孙儿。被快马加鞭请回来的阿图,还有每每以泪洗面,却还在她面前强颜欢笑的儿媳兼侄孙女儿……

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告诉她,这一次,她怕是撑不过要跟太·宗与姑姑、姐姐等团聚了。

也许是老天爷还真给了康熙这个亲儿子几分薄面,也许是太皇太后感念于孙子的诚挚孝心,到底舍不得他失望。总之在帝王率领诸阿哥与文武百官步行祈福于天坛后,太皇太后的精神是真好了许多。

当晚的膳食就多用了半碗,次日还与急急赶来的爱女待了足足一天。

还与下任帝王接班人的太子殿下长谈,跟福瑞公主一起用膳。

仿佛就没生过病一样,每天都很精力充沛。

把康熙喜得哟,每每打赏不停。

当真以为自己祈福有效,皇玛嬷算是过了这个坎儿。

可好了几天,太皇太后这病情又急转直下。康熙忙又停了朝政,日夜守在慈宁宫侍疾。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己巳日夜,子时,太皇太后薨。

失去敬爱玛嬷的康熙擗踊哀号,呼天抢地,哭无停声,饮食不入口。

前来祭拜太皇太后的诸阿哥与文武群臣见他哀痛太过,皆惶然无措,公疏奏请万岁节哀。疏云:“圣孝已隆古今,圣躬宜家保惜,仰祈节哀,以重宗社社,以慰臣民事。臣等悉闻上圣之德以孝为先,慎终之典,唯礼是节……”

洋洋洒洒,引经据典。

反复言今上以万乘之尊,亲自侍疾于太皇太后床前。朝夕侍奉,寝食俱废,遍检方书,亲尝汤药。天坛步祈,情词恳笃。前后弥月之久,衣不解带,必诚必敬。至纯至孝,自古无伦。实自古史册所未载,凡为人子孙者所未能也……

很是赞叹了一波儿当今的仁孝,后又笔锋一转,言说从古天子之孝,不在哭踊末节,往圣格言,俱可稽考。愿他保持圣躬,善加调摄。上念太*祖、太*宗、世祖三圣托付之重,近承太皇太后遗诏之切,下慰臣民恳切之情……

康熙只哭:“朕自八岁失了皇考,十一岁又没了皇妣。早早失了怙持,未能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都仅能依稀忆得,全仰仗圣母太皇太后抚养教育。三十余年,朕竭此忠诚,期尽孝养,朝夕侍奉,未敢懈怠。可……”

天不假年,竟早早地接了他的皇玛嬷去!

一想起素来慈爱的皇玛嬷就此长眠,世间再无疼他、爱他、无条件支持护持于他的长辈,康熙就忍不住悲中从来。痛到无以复加,接连三日都水米不打牙。

昼夜嚎哭,水浆不入口,以至于天颜癯瘠,几度昏厥。

朝野上下都担心不止。

永寿宫,母子三人晨间为太皇太后举哀完回来。贵妃娘娘刚盯着一双子女喝了姜糖水。免得这俩孩子被寒气入体,再起了症候。碗碟刚撤,皇贵妃佟佳氏便亲至。

虽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但等级差距在那儿不是?

贵妃娘娘也只能福身行礼:“妾贵妃钮祜禄氏,见过皇贵妃娘娘,娘娘吉祥。不知娘娘百忙之中拨冗前来,所为何事?”

皇贵妃也不叫起,只幽幽长叹:“太皇太后薨逝,宫中诸事繁多,处处得本宫操持。能偷空往永寿宫走一趟,自是有要事托付贵妃。你也知道,万岁爷最是孝顺。此番太皇太后薨逝,帝心大恸,几度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