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既见君子(第3/3页)

顾烈是他从故纸堆中找到的理想。

史书评:楚祖,明君也。知人善用,深谋远虑。无私无情,天生帝王材。

不仅是这寥寥一句史家评说,狄其野翻阅残缺的楚军战报,推测出了一段无懈可击的争霸雄途。

顾烈身负血仇,举兵反燕,是师出有名;顾烈受过良好教育,楚军从未有屠_城记载,是治军有道;顾烈立楚后从未入侵他族,倾力治国,终成盛世,是治国有方。

而最后,顾烈竟没有让自己的子嗣继位,传位给了侄子。继位者是守成之君,不出众,但做到了继往开来。

一个近乎不真实的古代帝王。

哪个良将不想遇明主?

然而史料毕竟残缺,对着文字,狄其野也无法确认顾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对顾烈当然是心存怀疑的,只是将顾烈当作一个理想象征,从不曾陷入什么狂热。

狄其野很清楚自己并不崇拜顾烈。

他天性骄傲,无法接受任何人凌驾于自己之上。他历经苦难,从不相信看似完美的表相。他总假设最坏的情境,以最坏的可能来猜度人心,这是狄其野的生存之道。

但或许,潜意识里,他一直想亲眼看看,看看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人。

他没有想到,顾烈是这样的人。

比记载中更不真实。

这是真实的吗?狄其野的耳边仿佛又响起年轻士兵临死留下的绝望报告,那是他亲手铸成的悲剧,是他执行的军令,让那些年轻生命成为他人的踏脚石。

“主公。”

顾烈看向狄其野,只见此人忽然锋芒毕露,极认真地问:“楚王顾麟笙当年驱逐风族,是对的吗?”

“狄其野,你是在问你的主公,一个将军该不该听从王令吗?”

顾烈如此冷静的反问,让狄其野意识到自己钻了牛角尖。

这是古代,帝王独尊的时代,他非要用自己的错误去联系顾麟笙的决定吗?顾麟笙收到王令后的上折劝阻,是顾麟笙能做到的极限,已经做得很好,何况,楚顾为燕朝先帝的愤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尤其不该拿这样的问题去问楚顾九族唯一活下来的顾烈,是他错了。

狄其野为自己对古人的强求感到过意不去。

“狄其野,”顾烈不知狄其野在脑子里绕什么圈子,他手中的竹笔点着堪舆图内的青城山,一语道出症结,“你该问我,会不会像燕朝先帝那样,派你去驱逐风族。”

狄其野惊讶抬首,不可置信地看向顾烈,迟疑着开口:“你、”

“我不会。”

顾烈将竹笔丢回筒中,冷静地看着眼前人。

片刻后,狄其野勾起唇角,缓缓落下左膝,微微垂首。

顾烈转身离去,风吹帘动,狄其野看见秋日斜阳下,顾烈挺拔的身姿在地上落下长长的影子。

既见君子。

狄其野在堪舆图上划出行军路线,将顾烈方才思索了半天的战术打了个落花流水,在空无一人的室内,笑出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