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三合一)(第6/8页)

那个最出众的优点就是,这篇论文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要知道,武器是常换常新的,而经典的技术则是通用的。

这岂止是解决了一个药火炮的难题呢。

在关于芯杆的核心技术阐述上,用这种方法,足以解决一个系列的液体武器的难题啊!

果不其然,他把这篇论文拿给自己的老朋友看,老孔立刻为之叫好。

不但如此,他还硬生生地拉来了这么多人,陪他一起研究。

还别说,这么一研究,居然还真发现了不少东西。

——大家虽然都不是专门研究过药火炮的,但军工里很多技术都是互通的。

细细品读之下,这群在军工设计里混迹了二十年打底的研究者们就发现,这篇论文里的可圈可点之处,还真是不少啊。

芯杆的特殊设计是一个,内部的动力系统组装方式又是一个。

在把这篇论文的动力系统部分读了又读以后,另一个披着研究员大褂的中年人也不由得感叹出声。

“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后生可畏了。这个学生要是学院派出身的话,还真就写不出来这种东西!”

毕竟,学院派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动能系统。

他们自有一套更简洁、已经得到前人经验证实的、只是不适用于液体火炮的法子来对动力系统进行设计。

现在这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死胡同,不是天才或者野路子,都走不出来。

而依照中年人的看法,这个学生或许两者兼并。

“只能说不愧是B大啊。”有人笑着叹道。

“要不是看到论文一作二作都是学生,连个指导老师都没有标,我真是难以想象这会是学生的作品。”有人感慨道:“咱们的学生都还做不出这种东西呢。”

“多半是家里就有军方的背景,从小耳濡目染吧。”

对于这个看法,大家都表示同意。

还有的人拿A国前几年的事情举了个例子。

“之前A国不也出了一个十四岁就在地下室搞核弹的吗。他们能有,咱们这里也不差什么。这个孩子既然有这方面的天分,那就不能耽误了。”

大家把论文拢了拢,排好顺序重新还给孔老,有人知道孔老在此事上的心结,还恭喜他:“您这次的项目,多半就能成了!”

要是这个项目当真试用成功,那就是国家又多了一门新的技术啊!

孔老一向严肃的脸上,此时都露出了笑容,这笑让他脸上的皱纹更加清晰。但那又怎么着,老头子今天高兴!

他为有了新的技术创想高兴,他也为自己国家能有这样的学生而高兴!

等到同事们都从办公室散去,杜老端着茶水,朝着自己老朋友的方向靠了靠。

“怎么样,老孔,我看你眼珠子发蓝,准是没想好事。”

孔老笑而不语,只是很满意地抚摸了一下论文的封皮。

过了好一会儿,连杜老手里的茶水都喝下去半盅了,孔老才慢悠悠地说道:

“老杜,你说我再收个学生怎么样?”

这话一出,杜老立刻睁大了眼睛。

“行啊你,老孔,真有这么看好人家?你这个徒弟要是收下了,这可不就多半是关门弟子了吗?”

杜老一边说着,一边又去拿论文的第一页。

他凑趣地说:“看看这个论文的专业程度,估计不是工程院的,就是物理院的,和你也算是正好对口……诶呀!”

杜老之前一直没有注意论文封皮上面的名字,只是听主编说这是个B大读书的学生。

现在认认真真地打量了一眼封皮,杜老这才发现,第一作者居然是个小丫头的名字!

“难得,难得,这论文的作者竟然可能是个小姑娘!”

有“叶千盈”这么一个明显女性化的名字珠玉在前,杜老不敢乱判断“沈瀚音”的性别。他笑着把论文封皮指给孔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