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结局(三)(第2/4页)

过后细想,他不觉得沈昭当真是将恩怨看淡了,只是皇帝陛下心思幽深,等闲摸不透罢了。

想到这儿,傅司棋便将心思都收了回来,规规矩矩地揖礼告退。

夕阳西下,晚霞晕染于天边,斑斓光泽镀在龙尾道上,显得这条龙既温和,又有了些烟火气。

三司会审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才逐渐将当年的事情恢复全貌。

嘉寿三年五月,淮关战事起,嘉寿皇帝点兵遣将,封黎渊为主帅,宋玉为副帅,奔赴淮关迎敌。

同时,兰陵公主与裴元浩积极奔走于朝堂,拉拢当时凤阁和兵部的官吏,悄悄往黎渊和宋玉帐下安插自己的人。这其中便包括当时的中州刺史陆通,即陆远的父亲。

嘉寿三年八月,太后过寿,恰逢宋贵妃被诊出有孕,嘉寿皇帝龙颜大悦,在寿宴上多饮了几杯,兰陵公主主动提出送皇兄回宫,醺醉的嘉寿皇帝得意于淮关战事一片向好,呓呓醉语,无意中说出了‘九丈原’这三个字。

兰陵公主猜测这个地名极为要紧,便暗中指使裴元浩动用朝堂力量多方打听,终于知道,尚书台曾秘密拟过一道圣旨,命宋玉在合适时机率大军西撤,设伏九丈原,配合黎渊将军全歼楚军。

兰陵与裴元浩商量过后,决定勾结南楚闻太师,将这一军情机密连同从陆通那里获得的行军布防图一通交给他。

嘉寿三年九月,黎渊率军偷袭楚军,想要引他们至九丈原,楚军却事先觅得天机,派重兵迎之,黎渊不敌,向在九丈原设伏的宋玉发出求救信号。

宋玉欲救,却被陆通率中州军阻拦住了去路,双方发生了一场恶战。这期间,等到黎渊所部被楚军尽数歼灭,兰陵公主和裴元浩派出的杀手潜入宋玉军中,趁大军苦战疲惫,斩杀校尉以上品阶的官吏,意图将所有知情人灭口。

关键时候,陆通心有不忍,暗中救了宋玉,放他率残部回长安。

黎渊将军战死,黎家军全军覆没之后,黎家外戚愤怒至极,又恐宋贵妃诞下皇子威胁到岐王地位,便对宋家猛烈攻之。

裴元浩和兰陵公主亦视宋玉为心腹大患,恐他泄露当日淮关惨败的真相,命各自麾下文武朝臣对嘉寿皇帝施压,要求严惩宋玉。

举朝一片喊打喊杀,但凡想为宋家说话、力求查明真相的正直朝臣皆莫名其妙遭到暗杀,到了最后,朝野上下只剩一片寂寂,嘉寿皇帝不得不杀宋玉以安朝局。

数十页的结案陈词摆在沈昭的龙案上,他花了整整一夜,才在晨光破晓之际,看完最后一个字,将奏折合上。

魏如海推门进来,端着漱口清茶,观察着沈昭的脸色,轻声道:“陛下,马上就要早朝了……”

沈昭闭了闭眼,道:“传旨下去,今日免朝。”

魏如海应是,将茶放在沈昭手边,就要悄悄退下去。谁知刚迈下御阶,便被叫住了。

“备辆车,朕想出去走走。”

魏如海嘴唇翕动了一下,想劝,可终究没有劝出口,端着拂尘颤巍巍地颔首。

晨光微熹,薄曦初散。

长安街衢笼罩在淡淡的朝霞里,蜿蜒伸展,两边铺子陆续开门扫尘,挂起幡巾开始迎客。

零星的人烟慢慢打破安静,开始了新的一天。

沈昭也想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去哪儿,马车跟在自己身后,走走停停,却走到了别馆。

魏如海会君意,先一步向守卫递令牌,值了一宿夜正恹恹欲睡的守卫们瞬间清醒,惶恐着快步上前跪拜,沈昭只道:“平身,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守卫又乌压压退回去,有个灵巧的,抬手把别馆的门推开了。

徐长林果然也一夜未眠,初冬清冷,百花尽谢,院中光景实在太过萧索,他浑不在意,只坐在石凳上,手里捏着青瓷酒壶,正自斟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