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3/5页)

在后来的殿试上,他不光成为了二榜进士,还被圣上点为御学的侍读学士。哪怕就目前看来,这个位置其实是蛮鸡肋的,上升的空间有限,还半点儿权利都没有,就连俸禄也相当得微薄。

甚至于,还要每日继续听学士讲课,哪怕窝头不需要像三皇子那般背书写赋,但其实他自身的功课也不少的,仅仅是少了评价考核那一关罢了。

换个人就不乐意了,毕竟正常来说,读书人之所以选择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目的就是为了一朝鱼跃龙门,通过科举当上官员,从此更改门庭光宗耀祖,当然也给自己带来权利和荣耀。

要是考上了进士后,继续让他埋头苦读?你看有几个人会乐意。

但窝头就挺乐意的。

打从一开始,窝头的乐趣就不在于当官,而在于读书。本来他还在发愁呢,在他看来,最好当然是能够进入翰林院,但他也很清楚,以他目前的学识,进入翰林院不会是件好事儿的。简而言之,他不配。

幸好,有了这么一段缓冲,只要再给他三五年时间,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凭借真才实学通过翰林院的馆考。

窝头不光是官途顺畅,他还在今年订了亲。孟家是比不上那些传承几百年的大世族,但对比魏家底蕴就别提了。再者,孟端娘也是个爱读书的人,只是她跟窝头学的方向不同,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古书,她更爱看一些诗词赋文。但总得来说,俩人是说得上话的。

用窝头的话来说,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往后娶一个开口动不动就是锅包肉好吃还是回锅肉好吃的媳妇了。

能跟孟端娘定亲,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儿了。

除了窝头之外,老魏家还有其他的喜事儿。

魏二牛和小杨氏在连着生了三头小猪后,终于得了个……饺子?哦不,是冬子。

在杨冬燕的坚持下,这孩子终于得到了家中绝大多数人——主要是下人们的认同——都开始喊他冬哥儿。

还有方氏,就在她本人都已经绝望的情况下,竟然怀上了身孕。她跟小杨氏还不同,如果说小杨氏做梦都想生个儿子,方氏就淡定多了,只要能怀上,只要能平安顺利的诞下孩子,甭管是男是女都成。

魏大牛也是这么想的,他早些年没少哄骗猪崽来他这一房,后来也哄过猪小妹,唯一不曾被哄骗的大概就是小小妹,由此可见这娃儿有多不招人待见。

咳咳,其实也没啥,就是看着傻了点儿,没猪崽那般能逼逼,也没猪小妹那般精致可爱。但小猪呀,还能要求啥呢?

还不光是自家人喜事连连,亲戚们里头也是如此。

老家那头是不用说了,兴许老魏家在南陵郡还不算什么,但在老家却是一门贵亲了。对留在老家的亲眷们而已,有这么一门贵亲在,给儿女说亲都容易许多,甚至出门在外腰杆子都挺直了不少。

而跟窝头同辈儿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们,也陆续都说上了亲事,目前为止,不幸被剩下的除了三只小猪外,大概也就只有土豆了。

杨冬燕固执的认为,都是这娃儿名字的错。

在她的坚持下,当然也是窝头的纵容下,土豆成功的改名了,从魏土豆改成了魏地蛋。

土豆……哦不,地蛋欲哭无泪,他当然知道这两者是同一种东西,但明显土豆更好听一点儿吧?

他反抗了,但被无情的镇压了。

甚至他还质问了始作俑者的杨冬燕:“二奶奶,这要是我改了名儿还是娶不到媳妇,那咋办?”

“那就再接着改名儿!”考虑到横竖被改名的人也不是她自个儿,杨冬燕说这话时,那叫一个底气十足,她还道,“你爹娘还是挺不错的,给你取的这个名儿,旁的不说,别称贼多!”

地蛋:……

就因为别称太多,所以您老人家就从所有的别称里头挑选了一个最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