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7页)

像最低级的便是那些个启蒙私塾,接收的全都是一些真正零基础的学生,多是六岁以上的幼儿,民间孩子启蒙较晚,多是六岁以上才会送去识字。这种私塾一般都不贵,授课者几乎都是秀才,所学内容多半是《幼学琼林》、《声韵启蒙》之类的书,学制多半为两到三年不等。

往上者,便是一些学馆,这种哪怕授课的先生仍为秀才,但一般都会有一位举人坐镇学馆。每一旬都会召集所有先生商议下一旬的上课内容,也有统一的考核,教的课文则是三百千以及算筹。

这类学馆出来的学生又分为两类,一种是继续进学,另一种则是在认识了常用字并且会基础算账后,便去另谋出路了。

至于那些个准备继续进学的人,那也不是往青云书院去的,而是先要去朝廷督办的官学里,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准备参加每年两次的童生试。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窝头在济康郡时,无论是府试、县试、院试都是每年一次的。但在南陵郡,却是一年有两次。上半年在二月、四月、六月,下半年则是八月、十月、十二月。

具体的日子还是会有些许变动的,不过那些准备参加童生试的学子,都是在官学里登记过的,自然很容易通知到。

要一直等到通过了全部的童生试考核,得到了朝廷赐予的秀才功名之后,这才拥有了进入青云书院的资格。

只是资格,人家不一定会收的,入学是需要考试的,甚至不光是笔试,还是面试。

当然,窝头那个是特例,他本身就拥有举人的功名了,自是可以免试入学。刘侾也是特例,谁让他是永平王府的小少爷呢?永平王世子亲自替他铺路,让他得以破格入学。

可哪怕都是免试破格入学,两人之间的差距还是太大了。

窝头是可以自由的选择科目进行听讲,在会试来临之前,尽可能的将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进行加训。简单地说,就是取长补短,毕竟会试它就是一个考试,考试要求的就是处处完美,尚有短板就会影响到总体评分的。

但刘侾呢?

侾哥儿表示他听不懂这里的课程。

先生们也很崩溃,因为早先就听闻了永平王府小少爷是个混世魔王,他们对刘侾的期待值其实是非常低的,只要你别搞事,哪怕回回考试垫底,也不会将人轰出去的。

可在开学半个月后,先生们就悲伤的发现,他们高估了刘侾。

所有的课程,除却骑射课外,刘侾全部跟不上。

多绝望啊!太绝望了!

文史课的先生心态都崩了,因为他的课程里涉及到了很多生僻字,刘侾他不认识啊!

但是,青云书院真的不负责教你认字啊!

在最悲伤的时候,刘侾想退学了,他觉得自己就不该待在这破地方,这见鬼的青云书院,跟他八字不合。

还不如回家继续抄书去呢!

噢,不用抄书了,窝头自个儿会去藏书阁誊抄的。

刘侾老失落了,请了长假打算回府调整一下心情。结果,才过了两天,他就回到了青云书院,并且申请住校。

为啥呢?当然是因为他大伯娘永平王妃了。

永平王妃安排了一个小宴,请的都是沾亲带故人家的闺女,多半还是她的娘家人,全是十来岁水灵灵的小姑娘,其用意就不用说了吧?

王妃自个儿亲生的仨儿子都娶妻了,刘修如今都三个孩子了,底下那俩,老二也有孩子了,老三成亲不过才一年,可他媳妇也怀上了。

至于庶子,王妃是不可能让她娘家嫡出侄女配庶子的,那还能是为了谁准备的?

她还特地将刘侾唤到了跟前,振振有词的表示,二房那对夫妻太过分了,倒是将嫡女的亲事安顿好了,却忘了侾哥儿。虽说本朝没那么讲究长幼有序,毕竟没道理上头哥姐不曾成亲,就直接耽误下头弟妹的婚事,但也不能完全撂开手不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