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第2/4页)

幸好,等吃罢晚饭,老叔那头来人了。

除了今个儿送他们回来的小子外,还有好几个人,赶着牛车送来了粮食和柴禾。

粮食就是先前老魏家便宜赁给老叔家的佃租,就算再便宜,那也有一成的佃租呢,他们家还帮着磨好了,送过来直接就下锅的。数量确实不多,要是杨冬燕没提前从魏大嫂那头知晓消息的话,肯定得以为老叔家克扣了,但如今……

“给多了吧?”杨冬燕粗粗的一看,就知道数量给多了。

如果是对比丰年的,那肯定是少的,可今年的收成那么惨烈,一成的佃租绝不可能那么多。

几个小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咋回答。

“也行吧,正好我家要准备摆酒请客,这就先留下,明年的佃租免了吧。”杨冬燕有预感,明年只怕收成会更惨,索性提前先免了,又道,“对了,得空了再给我弄点儿柴禾过来,要是回头有剩,再还过去。”

“诶,成!”

柴禾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当下就有人一口答应下来,又问杨冬燕打算啥时候摆酒,他们好提前来帮忙。

杨冬燕想了想,摇头道:“这还真不好说,起码得等大牛二牛他们回来吧。到时候再说吧,反正是农闲。再说我是打算请全村吃席的,不怕没人帮忙。”

几人应声点了头,很快就赶着牛车离开了。

柴禾的事情又不着急的,先前送来的这些,光老魏家使的话,起码够烧十天半个月的。

等这头刚走,窝头就颠颠的回来了,一进来就喊饿。

方氏赶紧帮他捞面去,杨冬燕则逮着他问话。

窝头老老实实的答道:“本来我就是去找萝卜和土豆的,哪知道碰上了也在村学念书的人,虽然没跟我一起念过书,可咱们是同一个先生啊,就多说了几句。”

“谁啊?”

“姓钱的,就是住姑奶奶家旁边的,跟萝卜他娘有沾了亲,我听萝卜喊他表弟。”

杨冬燕寻思了一圈,大概有了那么一点儿印象:“他家供他上学了?”

“嗯,不过学的还浅,估摸着要明后年才会去县试。”

方氏这会儿端了面碗过来,杨冬燕也不问了,只催窝头赶紧吃。见他吃上了,杨冬燕又叮嘱方氏,明个儿去采买些新鲜蔬果来。

从县城带来的东西不算多,再说谁也不会买新鲜蔬果回乡下。那时候不是想着这些东西在乡下地头遍地都是,临了再买也成。谁也想不到今年年景不好,好在就算粮食歉收,蔬果还是有很多的。

这一天,三人都是回原先各自的屋子睡的,也就是天气还热,不然还得去借棉被。

次日,方氏做了一顿简单的早饭后,就袖着钱匆匆出门了。

哪怕不算办席这个事儿,要买的东西也不少。好在,秋收之后必有集市,买不到啥稀罕玩意儿,吃食却是最常见的。方氏还买回来几只鸡,先扔在后院养着,回头再杀。

隔了一天,村子里几乎所有人家都知道老魏家回来了,也知道窝头考上了秀才。

一时间,老魏家的大院再度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不停的有人上门来。幸好杨冬燕早有准备,带了从省城买的茶叶,虽然也是很普通的那一种,但光是“省城”这两个字,就仿佛自带金光似的,村里人捧着茶碗喝,都连声叫好。

连着好几天,老魏家就一直没少过人。

灶屋的大锅一直烧着,煮着茶水,炖着绿豆汤。还有方氏临时出去买了一些瓜子回来,分给来凑热闹的众人。

杨冬燕就觉得,大家伙儿不都还是原本的样子吗?

再仔细看去,她就明白为啥这些人不像魏大嫂那般担心了。

说白了,就是年岁太轻,经历的事情太少了。

魏大嫂是经历过灾荒年的,她甚至见过活活饿死的人,还见过因为家里无米下锅,卖田卖地,最后沦落到卖儿卖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