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第2/3页)

魏大嫂说这话时,窝头正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捧着半个烤番薯,埋头吭哧吭哧正吃得香呢。

杨冬燕目光在窝头面上停留了一瞬,就有种不忍直视的感觉。

窝头才三岁啊!这就考虑着要给他讨媳妇了?

在魏大嫂看来是很正常的,盖新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不说砖瓦这笔开支的,就单单是过来帮忙亲戚们的饭菜都需要攒不少时间。像魏大嫂前些年盖新屋,粮食都是提前备好的,又让她的小儿子大孙子去河边沟里摸了不少泥鳅鱼虾,腌了一大坛子,这就是帮忙的人吃的荤菜了。

魏大嫂将自己过日子的经验都传授给了杨冬燕,喝了一大碗糖水后,一抹嘴就走了。

杨冬燕亲自将她送出院子,返身将院门的门捎插上,这才回到了堂屋里。

结果,一进门就看到满脸绝望的小杨氏。

“娘啊!姑啊!咱不听大伯娘的行不行啊?我想吃肉,我想住新屋……”

杨冬燕翻了个白眼:“咱们两家的情况从根子上就是不一样的,听啥啊?”

部分内容还是可以听听的,全部听从就没这个必要了。

盖新屋的事儿先不着急,毕竟着急也没用,北方的冬天土地那是比石头还硬,就是再有钱,都得等来年开春以后再动工。

目前最要紧的就是做好过冬的准备。

“大牛二牛你俩先将各屋的炕道给通了,试试看能不能烧起来,不行的话,趁着还没到年关,还能再修一下。”

“棉被褥子都做好了,棉衣棉裤最迟后天就能到手了。只有棉鞋麻烦一些……二牛媳妇,你也别真就闲着啥也不干,棉鞋你不穿啊?这样吧,你就负责做棉帽子,每人一顶。”

小杨氏弱弱的点头,她会的呀,就算是家中小闺女,那也不至于啥都不会。反正女儿家该学的事儿,她都学过的,顶多也就是做得不好而已。

杨冬燕觉得问题不大,只要够暖和就成,丑就丑点儿吧。

把小杨氏安置在家里干活,方氏当然还是要忙活屋前屋后那些事儿,洗衣做饭喂鸡打扫……

好在大牛二牛如今在家里,像扫院子之类的事儿,还能交给他俩去做。

杨冬燕主要考虑一个保暖问题,她对北方的冬天充满了恐惧,印象中上辈子年幼时候,那种大雪皑皑的场面,非但没给她任何美的享受,反而只留下了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

在那时,整个国家都处于狂风骤雨之中,南方洪灾,北方旱灾,在粮食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遭遇了几十年里最寒冷最蛮长的冬日。

前朝皇帝昏庸无道,听信佞臣谗言,觉得这是天灾人力不可干预,无视百姓生死。殊不知,在被逼到了极致的情况下,便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也会揭竿起义。

杨冬燕还记得自己上辈子在北方所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饥寒交迫之下,无数亲朋都没能等到春天。

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光老魏家秋天收上来的那些粮食,就足够一家子吃的了。

以前总是饥肠辘辘,那是因为北方这边的粮食只有一季,春天来得晚,春耕就会顺势往后推,连带收获的时间也比南方要晚上许多。偏冬天来得又早,等于说秋收的粮食是要一直吃到来年秋收的。

也因此,多数人家都会将秋粮仔细的分配好。

每个月吃多少,每天吃多少,甚至精确到每顿多少粮食下锅。

曾经的老魏家也是这么过日子的,不这么过,活不了啊!

眼下就不同了。

次日一早,杨冬燕打发大牛二牛去通炕道,自个儿则带着俩儿媳妇准备和面包饺子。

完全不吃肉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仔细算好了每顿的量。最省事的法子就是将猪肉剁成馅,添上蔬菜包饺子。

北方也不是全无优势的,起码在冬天,完全不用担心吃食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