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2章:河山血染怒争锋、两强相遇、方见英雄(第2/2页)

蒙军的霰弹是用坚韧的生马皮制成的一个筒子,正好可以放在炮筒里发射出去。在那里边装满了葡萄粒大小的铁弹丸。

当弹丸数量不足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把破损的箭头,甚至小块的鹅卵石塞到里面充当炮子。

就和通州军的霰弹一样,这种蒙古霰弹也是用于近距离轰击敌军冲锋队伍的。虽然这些霰弹是仓促制成的,可是仅从蒙军霰弹的弹丸重量来讲,它们已经比金国弹药要先进许多了。

……

其实所有的武器制造,都是一个国家军事理念,和工业能力的延伸。

这就像是沈墨的后世,苏俄政权制造的武器一向以傻大黑粗著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异常结实抗造。这样的武器无论在多么严酷的环境下,都可以保证他能打得响、用得上。

这种简单而结实,容易制造而且造价低廉的武器设计风格,就是苏俄从二次大战中,严酷的作战环境和巨大的武器需求中诞生的。

反观另一面,沈墨的前世,东瀛制造的武器则是另一种风格。

尤其是在二战阶段,友坂式步枪(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三八大盖儿),变态的追求射击精度,就是因为东瀛的资源贫瘠,难以承受火力覆盖敌军的作战模式造成的大量弹药消耗。

至于日军的南部式手枪和歪把子机枪,设计理念就更是只见一隅、不见全局。通充分体现了东瀛人死板守旧,擅于在小处精雕细刻,却忽略了大方向的民族性。

如今蒙古人制造的火炮,却是一出手就明显比金国高了许多,这一点从霰弹上就能体现出来。

由于金国打到最后已经是国小民贫,所以他们总是想用最少的资源,办最多的事。所以金国人制作的火龙炮看似弹雨密集,但是实际上由于炮身厚度不够,发射出去的霰弹只有米粒大小。

这样的霰弹在近距离内虽然能造成密集杀伤,但是弹丸的杀伤距离和穿透性,却比更大颗的霰弹要差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