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3/4页)

顾励当即写了一篇小论文,一来阐明假意讲款乃是大楚的战争策略,不能推到杨尚书一人头上,二来分析时弊,是时张贼之乱刚过,百废待兴,大楚要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农业和经济,冒然挑起战争是不明智的。

原以为在《大楚晨报》上这么一发,大家就都应该可以理解了,哪知道这一次,他踢到铁板了。

南方的文人发揭帖檄文,讨伐顾宜兴满口胡言,助纣为虐,又声称大楚泱泱大国,怎么可能连建虏这等小小跳蚤都摁不死,顾宜兴不过是在妄自揣测上意罢了。

这事情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挑头。

而且他看出来了,这帮人是冲着顾宜兴和《大楚晨报》来的!

对此,顾励十分愤怒,这帮人是想干嘛,顾宜兴妨碍到你们装逼了吗?!

顾宜兴找了个南来的读书人来问过才知道,顾宜兴的确妨碍到他们装逼了。

南方复社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文社组织,顾励是一直都知道的。复社提倡复古文风,可顾宜兴携白话文体高调亮相,抢尽文坛风头,谁人不眼红?上次江夏生假扮他召开文会,来参加的文人多少眼红的,多少泛酸的,他都见过。

从这帮南方复社的文人角度来看,金庸先生天纵才华,自射雕、神雕两部后,便再也未曾在《大楚晨报》上连载,了趣接替金庸,现如今也已经悄无声息,如今在《大楚晨报》上连载话本小说的,都需得由报坊精挑细选,没有谁是常胜将军!

可这个顾宜兴究竟是什么东西?要才无才,要名无名,却能在《大楚晨报》上长盛不衰,《大楚晨报》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大家都明白,顾宜兴,他配吗?强捧遭天谴哪!

既然朝廷不过是要一个能发声的人,那么这个人只要会做文章,是谁都可以!把顾宜兴拉下马,换成他们上,有何不可?!能成为《大楚晨报》的常驻文手,谁不眼红?!

而且顾宜兴的白话文,已经影响到了文人们的文学审美,挤压了复古文风的生存空间。来年春闱在即,若是考官青睐白话文本,对复社的文人们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可是,这帮人大概没有想到,顾宜兴这个马甲的皮下,乃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顾励叫人去查,挑头的果然是复社的骨干张生。

顾励让人去南直隶请张生,用的是顾宜兴的名义。

此外,他问过国子监祭酒,找了几名颇有才华的监生撰文,表面是针砭时弊,实际上则是为“假意讲款”正名。

张生这厮之所以带头挑事能这般成功,就是因为这些南方文人们压根不了解辽东的真实局势,一厢情愿地认为大楚军队一出便能横扫建虏,哪怕是假意议和,也无法容忍。这些文人太天真也太理想主义了。

甚至别说文人们,朝中不少官员都还抱着“建虏不过区区属夷”的轻敌态度,压根认不清辽东形势,不知道建州女真人的实力究竟如何,也不知道边防军队们付出了多少,辽东守将们一旦吃了败仗就要被弹劾打压,这种目空一切的心态,对打仗是不利的。

于是在这短短半个月内,文坛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番唇枪舌战硝烟滚滚,最后是“顾宜兴”在《大楚晨报》上发起文会,文会地点——关宁。

顾励在报纸上,把这阵子在文坛上蹦跶得厉害的几个人一一点了名,并委婉表示不来是孙子。

李棠对此表示不解,问顾励:“皇上,这帮文人们闹事,把他们抓起来便罢,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顾励说:“这些文人们闹事,一来是受人煽动,二来是对辽东和建虏的形势了解不够,简单粗暴地把他们抓来,治标不治本。朕的用意,是让他们对辽东局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些人中,将来若有入朝为官的,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提出明确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