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3/5页)

顾励说:“既然亲眼见到了朕,总该知道朕安然无恙吧。”

“陛下贵为一国之君,怎能以身试之?抵御天花的方子,大可交由太医们去研究。再者,用病牛痘浆给人种痘,乃是闻所未闻的法子,尚且不知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陛下怎可如此贸然行事?”

顾励说:“一条路没有人走,总该有第一个走上去的人,朕既然是一国之君,自然应当事必躬亲,朕是天下百姓之父母,焉有父母躲在一边,把试病之事交由子女们的?”

生员们一时间唯唯诺诺。

顾励走到众生员跟前,说:“朕在试病之时,太医们便已经劝过,你们不明白个中原委,便在匿名揭帖中指责太医,不过是仗着自己人多,又欺负太医们口齿文采不如尔等伶俐罢了。他日若为朝廷命官,百姓父母,行事也如今次一般,不弄清缘由,便拿着杀威棒乱打一气么?你们尚且不了解种牛痘究竟有没有危害,便在京城中大发揭帖,闹得人心惶惶,朕的命令无法推行,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便读成这种糊涂蛋了么?!你们倒是好好看看,朕在自己身上种痘,究竟有没有害?!”

顾励这话说的重,生员们有的脸红有的低头,其中一人弱弱开口道:“陛下,揭帖之事,是我等行事冲动了。只不过陛下贵为一国之君,行事需得慎重,小生以为,这试种牛痘之事,乃是为了抵御天花瘟疫,陛下的用心是好的,可以自监狱中用死囚们试病,或者在京城中征集自愿的百姓。”

这个年轻人说的倒也是办法,只是当时太医们都集体反对种牛痘,顾励若不先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向他们展示种牛痘危害较小,这帮太医们是不可能同意他在百姓身上试种的。

现在有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下面的事情便好办了。

顾励说:“你倒是伶俐聪明。只不过你们这匿名揭帖已经发了,你们倒说说,准备如何补救?”

生员道:“陛下,这事是晚生的错,我等可以在京城中再发告示,向百姓说明此事。此外,陛下想如何责罚,我等都甘愿受之。”

顾励哼了一声,转身离开:“朕不罚你们,这笔账先记着。他日若为百姓父母官,需得时时牢记这事的教训,不可胡乱作为,冲动行事。”

顾励让康启宗把几名生员带走。生员们兀自不敢相信,跟在康启宗几人的身后出了宫,康启宗道:“既然陛下赦免尔等,你们需得记着今日陛下说的话,往后不可再行差踏错!”

康启宗训了话,便打算带人离开。生员们仍是不敢相信,追问道:“陛下当真就这样放了我们么?”

康启宗看他一眼,问道:“难道你还想回我顺天府的地牢里去?”

生员们劫后余生,目送着康启宗等人走远,面面相觑。一生员忽然面朝宫门,向着北方拜了拜,其他人见状,也跟着再三叩拜,互相扶持着离去了。

这帮年轻人倒是说到做到,释放之后,立刻便把在宫里的见闻跟人说了,又强调他们亲眼看见顾励安然无恙。一生员也是得到了《耿郎君赴京告御状》的启发,把这次坐牢事情的始末写成话本子,投给《大楚晨报》,想在晨报上刊登。

其实自左世爵开始在《大楚晨报》上刊登《耿郎君进京告御状》之后,便有不少文人写了话本子,各种文章时评想在《大楚晨报》上刊登。只是顾励还没有叫俞广乐准备收稿,所以这些人也没一个统一投稿的地方,都是大半夜把文章叠成几叠,塞进报坊的门缝里。

伙计们每天早上打开门,都能收到堆成小堆的文章。

俞广乐把这事给顾励说了,顾励感觉大楚晨报越做越大,他还要处理政务,□□乏术,便把报纸的事情全部交给俞广乐处理。

俞广乐倒是想挑些优秀文章,在报纸上刊刻,无奈这些文人们的文章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还有不少用大白话来写的。他知道顾励刊刻报纸,乃是为了推行政令,那些无益于宣传政令的,写的再好他也不会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