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第3/4页)

宁非对这样的局面也乐观其成,大力鼓励木工班众弟子勇于创新,就算再可笑再离谱也没有一票否决,还真就搞出了像割麦圆车、滚地犁,脚踏脱粒桶这样的农具,并迅速推广开来。

如今,无论是边军还是九凌城,大田多用上了木工班出产的农具,每一旬的订单都接到手软,想要成品都要排到明年,生意十分火爆。

人手不够,那便广招门徒。宁锯子是带着拉人头的任务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善,一早便指定了扩充墨宗规模的发展计划。

每一年冬季农闲,墨宗会在石沱坡考点举行招生会,欢迎有志于科研创造的同好加入。

虽然都是在石沱坡,但墨宗这一场却是全年考试的重头戏,竞争之激烈甚至不亚于现代某些考试,望子成龙之心古来有之,尤其是对于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寒门父母来说,能进墨宗学本事,那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前程了!

没看到城里那些最热门的匠房都是墨宗开办的么?!就算不是墨宗,那里面真正说了算的大能也是墨宗出来的,以前只能在城里给人垒猪圈修房晾的土木组,人家现在都开始造钢筋水泥的大桥了!

只要能靠近匠房,那就能去九凌城里的学房读书识字,以后生计也有了着落,这就是一条通天大道啊!

于是,为了一年一度的考试,无数寒门家长又抡起了柳条枝,“督促”着自家娃努力上进。

甭管是男娃女娃,哪个能上就送哪个,实在不行再让他们去考工坊!

据宁锯子听到的八卦消息,几家作坊其实也在暗搓搓地较劲。从“三足鼎立”到“九大门派”,墨宗的几乎门类不断细化,大家的胜负欲也跟着成倍数增长。

平时在业务上井水不犯河水,年底算收成便是一场恶斗。

这之中,农组因为是根基行业,有政策保护不说,领头的还都是长辈,地位超然。余下几家便谁也不服谁了,私底下没少竞争,从成果到利润再到福利,再到招生,说是年终大戏也不为过。

最近木工班因为造纸和印刷《定安报》而成为大热门。许多人家都觉得这是个清雅的活计,与书香打交道,说出去都透着文气。再加上那场农具创造活动,重视在军屯和农户中积累了不少好感值,于是,一直以来都处于劣势的木工班这次终于扬眉吐气,大有超越铁匠坊和船队这两个大热门的趋势!

“矩子,今年墨宗准备招多少生员?”

老军屯推着割车过来,笑着问宁非。

“我们屯子里有个后生去年考铁匠坊没成,今天想要再试一回,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铁匠坊可不是光有把子力气就行的。”

宁非笑道。

“冶铁,温度燃料矿石都是学问,最是需要细心和耐性。”

他以为老军屯是想走后门说清,最近各大匠房都是热门,走他关系的还真不少,这种明里暗里的打探简直不要太多。

这么多人中,唯有三堂妹是他安插进去的关系户,余下包括十二郎和他的随从八斗在内,两人都是正儿八经通过了学堂考试的,谁也挑不出毛病。

因为工作繁忙,宁非便将招生的权力下放给各坊主,由他们自行商议标准,最后提交给他过目一下便可。

墨宗在壮大,他也不能是是躬亲。何况宁矩子也不觉得知识是需要保密的东西,只要愿意学,其实谁都可以来上课,各组按照自家标准挑选更适合的人选,也省了他不少的功夫。

好在老军屯也就是这样一说,并没有真动歪念头的意思。

“其实我觉得那后生地种的还不错,好好教教能是个好把式。”

老军屯点了点头,一脸深以为然。

“年轻人,就是心野,不试试总觉得不服气。”

“那让他好好准备一番吧。想进铁匠坊的人多,不用心可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