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不对(第2/3页)

燕赵歌语气十分意味深长地道:“‘春宵苦短’却是不够恰当。”

长公主略一思考,赞同地点点头。燕赵歌说得没错,还没成亲呢,怎么说的上是春宵……这人应当是这个意思……没错?但看着燕赵歌颇为值得深究的神色,她总觉得这其中话里有话。

燕赵歌暗地里扳回一局,明面上在长公主鼻尖上亲了亲,若无其事道:“陈氏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长公主不疑有他,立即便被岔开了思绪,道:“自前朝传下来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在南狩之后折在匈奴人手里了,便是随着穆宗皇帝南狩的那一批也被世祖皇帝杀了头,真正传承数百年的如今已经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像琅琊陈氏这种随世祖皇帝北伐立了功,虽然没有世爵,但陈丞相声名远扬,便是史书上也有一席之地,名声便是最好的传家之宝,爵位反而是画蛇添足了。

“世祖皇帝早就想将琅琊陈氏肢解开来,只是碍于陈丞相劳苦功高,又有名望,而不得为之。等陈丞相逝去,陈氏虽然尽是目光短浅之辈,却也不是愚笨之人,只是族内之间争夺家产这种事情,甚至放不到太守眼前去。若是陈丞相还在,倒是能以治家不严这种理由驳斥陈丞相一番,也算削了陈氏面子,可那时的陈氏别说丞相,连个太守都没有,空顶着百年名望罢了。

“就算想要肢解陈氏,也无从下手。”

“所以趁着这一次机会,将琅琊陈氏分成两家,琅琊陈氏为一家,陆成侯为一家?这样一来琅琊陈氏虽然空有名声,却再也不能和外戚陆成侯沾亲带故了,若是犯了罪就更好处置了,琅琊陈氏的没落已成定局。而长安陈氏只剩下陆成侯一家,因为顶着外戚的身份,敢于招惹的不多,但这身份也是拖累,陈化便是再有才华,也不会被清流之辈接纳,从前和陈丞相有故交的人家也不会再和陈氏来往了。我说得对不对?”

燕赵歌和她鼻尖对着鼻尖,距离贴得极为瞹昧,说话间呼吸交融,几乎就要融到一处去。

“对极了。”长公主笑着蹭了蹭她,接着道:“不过有一处也不对。长安陈氏并非只有陆成侯一家,而是三家。”

“四家?”燕赵歌脑子转得快,立刻就明白了过来,道:“季钧落籍所在那一房算一家,还有哪一家?”

“早年陈太后进宫之前,陆成侯在北地为军,亲兵一部分是从琅琊陈氏的族亲里挑选的,这些人大多是父母早亡或是年老体弱,在各房中处于比较微妙的地位,继承不着祖产,家里又没什么余财,也不会读书,跟着陆成侯去北地军中寻一门生路。人数不多,我查了陆成侯府的亲兵册子,也就四五人罢了,归为一房。”长公主道:“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祖祖辈辈都给陈氏长房做佃户的陈姓子弟,这些人也记做长安陈氏,归为第四房。”

燕赵歌恍然。

地主和佃户之间并非是你租我的田我给你佃租那么简单的事情,与其说是雇佣关系,倒不如说是盟约者,两者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以三辅地区为例,佃户除了缴纳佃租之外,还具有向地主效忠的义务,与此相对的,地主也具有保护佃户的责任。遇上天灾人祸,地主还需要低息借贷给佃户粮食,让其谋生,以度过这段时间。

这些佃户往往祖上几代人都是某一家的佃户,极为忠诚可靠。三辅地区的许多豪强都会从中挑选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给自己的子侄当扈从,他们自幼一起长大,同吃同住,将彼此当成手足兄弟,等到将来这些子侄无论做什么,这些扈从都是最可靠的心腹。而等这些子侄成事了之后,也绝不会让自己的扈从还只作为区区一个扈从。历史上作为主人家的扈从,甚至是奴仆出身的人,上了战场后借由军功一步登天的比比皆是。